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有助跨越兩岸鴻溝

2011年06月20日 10: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眾所矚目的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預計於今(2011)年6月28日正式上路,兩岸的交流互動即將邁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從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開始,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兩岸人民的自由流動與交流終於在今年6月底成真。

  臺媒《中央日報》網路版在19日發表專欄文章説,在現今高度全球化的年代,各國和地區人口、資金、物流等早已快速自由的流動,而兩岸必須歷經多年的努力才能達到人口的自由移動,可見其間所必須跨越的障礙與鴻溝不知凡幾,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成真亦顯得彌足珍貴。 

  回顧大陸游客赴臺旅遊的開放歷程,當初民進黨質疑馬英九當局開放陸客赴臺觀光,是罔顧安全的作法,甚至可能導致臺灣慘遭“木馬屠城”。如今看來,民進黨的種種指控不僅背離事實甚遠,亦突顯出其善於操弄政治語言,卻欠缺宏觀治理能力。

  2008年7月,馬英九當局首次開放陸客觀光團赴臺,第一批開放的省市有廣東、北京、浙江、福建等13省市,到2010年7月18日起,大陸各省市地區全面開放赴臺旅遊;2009年每日平均團進團出陸客為1,661人,2010年上半年更達平均每日3,440人。為了因應源源不絕的陸客觀光需求,陸客觀光團體配額自100年1月1日起,更由平均每日3,000人次調整為4,000人次。大批陸客赴臺,為臺灣帶來了龐大的商機,同時也為臺灣的經濟注入新的活水。去(2010)年陸客赴臺人數高達163萬人次,更將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向上推升了0.28%。 

  此次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首批開放試點的城市包含北京、上海及廈門,每日開放名額上限為500人。以每日開放500名的大陸游客赴臺個人游來估算,若每名陸客在臺停留7天,預計將可為臺灣創造約183億元的商機。有別於先前的陸客觀光團,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所産生的經濟效益將更具有輻射的效應,不再只局限于特定的産業或商家,因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受惠的産業將更加多元與廣泛,包括旅行業、航空業、旅宿業、交通租賃業、遊樂業、餐飲業、百貨業及零售業等,皆能分食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經濟大餅,而其所帶動的就業機會,將更能普及于一般庶民階層,讓更多的民眾分享到兩岸的和平紅利。 

  雖然臺灣一方面引頸期待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所帶來的龐大商機與經濟效益,但亦有許多民眾擔心個人遊可能引發陸客滯臺不歸的疑慮。其實觀察過去三年陸客赴臺觀光的經驗就可以知道,赴臺陸客共有2百40多萬人次,脫團人數僅有68名,換言之,脫團率僅有10萬分之3,這個比率是相當低的。其次,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申請條件設有一定的財經資産門坎,且個人遊的費用比起一般陸客觀光團的團費要高,這類個人遊的陸客多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消費能力,滯臺不歸對他們而言並無任何的誘因。反倒比較需要關切的是,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因為不受團進團出的限制,人員處於四處流散的狀態,一旦遭遇任何緊急事件或需要協助時,臺當局或民間單位如何實時給予適當的協助將成為重要的關鍵;針對這點,目前臺當局與民間旅行社在建立緊急通報機制方面,顯然仍未採取足夠有效的措施來因應,而臺當局跨部會的溝通協調機制亦未完全建立,萬一全臺同時爆發多起陸客的急難事件,將有應接不暇之虞,是故相關單位應在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正式上路前,即早因應準備。 

  目前島內針對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討論,鮮少論及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背後所牽動的政治效應,尤其是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所衍生出的政治附加價值。比對民進黨這些年來對陸客赴臺的反應,從一開始的拒絕排斥,到現在的陳菊張開雙臂歡迎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就可知陸客赴臺觀光已悄悄産生政治的催化效應。

  一般而言,人員的開放互動具有不可逆性,更白話來講,即是一旦開放,就很難再回到過去的封閉來往狀態。開放陸客赴臺觀光亦是如此,當人員開放交流互動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於情感層次都將産生一定程度的相互連結,這種交錯的連結在歷經相當時間後將更形深化,並進行形成一股不可擋的趨勢,而此種趨勢通常具有不可逆性,很難在短時間予以逆轉或加以改變。從2008年開放的陸客團赴臺,加上6月底上路的個人遊,兩岸人員的交流與互動基本上已形成一股大趨勢,在此種趨勢驅動下,民進黨基本上很難逆勢而為,甚至在潛移默化之下,從對陸客敵對態度已漸漸轉化為友善和緩的對待,而此即開放陸客赴臺所發揮的潛在政治催化效應。 

  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另一項珍貴之處,即是開啟了臺灣社會與大陸社會面對面的第一手接觸機會,即便兩岸開放交流已達二十多年之久,雙方民間社會對彼此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也因為這種未能充分了解的隔閡,讓許多政客利用政治語言的操弄,鼓舞民粹製造兩岸敵對的政治假像。現在,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成真,讓兩岸民眾可以拿掉這層政治薄紗,彼此仔細端詳對方真正的面貌,透過天南地北的閒話家常,了解各自的社會生活背景及彼此異同之處,這種最自然不過的交流,其所産生的影響可能勝過幾百場的官方協商,因為民眾的親身經歷所得到的真實經驗將遠遠超過冷冰冰的官方文字,而過去操弄兩岸對立的政治語亦將逐漸失去立基之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