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歷史無法更改 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2011年06月20日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島內發生幾起有關認同的爭論,包括“臺語文”、“中國軍隊”事件,及幾位兩岸學者對臺灣民意結構趨勢不“統”反“獨”的憂慮等。臺媒《旺報》18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這些爭論如果回到源頭,還是兩組老問題,第一組問題是,臺灣文化的源頭在哪?臺灣人是什麼人?第二組問題是,臺灣人如何建構自我認同?大陸如何影響臺灣人的自我認同?  

  社評指出,“統獨”問題議論多年,短期內,不論統一或獨立都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做為政治理想,大家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主張必須有依據,因而“臺獨”者積極在論述中從根本處與中國脫鉤,包括種族、語言、文字的相異,甚至曲解歷史,意圖從歷史尋找脫鉤的淵源。主張臺語文必須以羅馬拼音寫作者可以説是最徹底的文化脫鉤論者。  

  從歷史來看,閩南語的文字當然是中文,如同所有中國方言,閩南話、客家話乃至四川話、山東話,都使用相同的文字,這是從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的歷史,誰都無法否認。閩南語就是河洛語,唐朝時代是主流語言,如果以河洛語來念唐詩會更順口;宋朝的主流語言是客家話,宋詞如果以客家話念,也會感覺對味。  

  羅馬拼音怎麼可能是閩南語的母文字?誰都知道羅馬拼音和中國文字無關,它是在民國以後才透過傳教士傳到中土,臺灣早期也是由西方傳教士以羅馬拼音教導聖經,後來因為政治因素影響,有些臺灣人不願意説中文、寫中文,他們説閩南語,只好用羅馬拼音書寫。狹隘的語文主義者居然導果為因,為了政治主張而否定自己的母語文字,寧非怪哉!  

  至於“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這句話,姑不論老將有沒有説過,30年前説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反而大大讚揚,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陸海空三軍的武器裝備都漆著“中國陸軍”、“中國海軍”、“中國空軍”。  

  可是現在説“國軍是中國軍”卻被某些人視為“叛國”,當然讓很多人錯愕,顯然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統獨”光譜已經逐漸往中間挪移,國民黨不再強調統一,民進黨也不再積極尋求獨立,他們只想對選票趨炎附勢,勝選是朝野兩大黨唯一的關心。然而不論政黨主張如何變化,也不論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歷史事實不能抹煞!  

  所謂歷史事實就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臺灣人除了原住民,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哪一族不是從大陸遷移而來?哪一個家庭的族譜不是中國一個姓氏家族?臺灣文化不管是語言、文學、戲劇都源於中華文化,雖然原住民擁有繽紛豐富的原生文化、日本半世紀殖民統治也為臺灣文化增添日本元素,兩岸分隔60年美國文化也造成重大影響,臺灣確實已經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文化風格,但從主脈絡而言,終歸是中華文化的一支。  

  不容否認,20年來臺灣的中國認同正逐年降低。原本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不應該背離發展,如同上海人的上海認同並不影響其中國認同。但兩岸政治體制不同,許多人因而不願認同中國,在國際場域,臺灣和大陸還是有所區別,因而臺灣人寧願自稱“臺灣人”,而不説“中國人”。60年來兩岸在外交場域的鬥爭,更強化臺灣對“中國認同”的背離發展,這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結果。  

  不過,政治上不認同中國是件事,歷史事實又是另一件事;即使在政治上要和大陸脫鉤,但臺灣人吃中國菜、講中國話、拜中國神,這如何能否定呢?比較貼切的説法應該是蔣經國所説:“我也是臺灣人”,但前提是:“我是中國人”,因此許多人採取折衷的方式錶述:「“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兩岸關係愈和緩、大陸大國形象愈受到國際社會肯定,這種折衷表述在臺灣就會愈得到支援。  

  社評最後指出,“臺語文”事件和“中國軍”事件本來沒什麼好爭的,愛用羅馬拼音寫字就用羅馬拼音,或許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也或許寫不到10年就這種拼法就自動消失,就由文化的自主性來決定吧!政治上的爭論何其多,總是無限上綱到歪曲歷史,然而歷史事實卻是無法改變的,誰説臺灣人不是中國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