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出口及投資 臺灣經濟成長的雙引擎

2011年06月20日 09: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19日發表社論説,在2011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的競賽中,臺灣有了創紀錄的佳績,獲得全球第六名。同時,在這份報告中也指出,臺灣今年的成長已逐漸擺脫過去單獨依賴出口成長的型態,而進入了出口及投資雙引擎成長的情形。這種成長力道伴隨著結構的轉變,未來發展應可期待。  

  社論説,長期觀察臺灣經濟成長的原因,出口帶動一直是一個強勁的動力,這也是臺灣被稱為是“外向型經濟”的理由。然而,成也出口敗也出口,在金融海嘯期間,受到全球性需求萎縮的影響,當然使臺灣經濟成長受到重創。然而,在隨著經濟成長逐漸恢復氣色,甚至2010年經濟成長率還達到二位數字的10%佳績,誠屬不容易。這也是競爭力提升的具體體現。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排名,臺灣經濟總體表現傑出,獲得第八名,較去年提升八名,IMD的評比也顯示,臺灣的經濟成長同時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這是臺灣經濟升級的動力。  

  今年評比所顯示的臺灣經濟成長之所以能夠由出口進化成出口與島內投資的雙引擎型態,説明投資已經回復到有感階段。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然而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臺灣經濟之自發成長,仍然還處在資源投入需要持續增加累積的階段。這種成長動力有可能因為資源獲取或投入的制約而受到限制,或者在管理上也被稱為是資源累積型的成長。這種需要不斷“喂食”生産要素才能夠成長的模式其實也代表著技術進步的不足,這就是今後臺灣經濟持續成長的新挑戰。  

  此外,雙引擎的説法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讀,例如,由製造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共同扮演成長的角色,共同拉動經濟成長,這也是臺灣財經首長曾經提出的觀點。事實上,臺灣製造業的高度成長與其在GDP相對比重的提升,幾乎到了1980年代中期就已經停頓下來。甚至還因為製造業比重的過高,連帶造成工商的失衡、內外的失衡、勞資的失衡、環境與發展的失衡等。  

  這些失衡的現象都經過一番的逆轉調整,於是工業比重下降,商業比重上升,這也是造成服務業發展的契機。此外,內需的重要性上升,出口需求的比重下降,也才稍稍減緩貿易順差所引發的新台幣匯率被迫升值的壓力。在這個結構調整階段,勞資雙方爭議頻繁,資方希望延續過往的低工資,以便維持對外競爭力;勞方則不滿于原本之工資結構,甚至也不滿于原本之勞動條件。當然,在高度依賴出口的階段下,環境品質也成了提高外銷競爭力的代價。  

  社論説,回顧上述臺灣經濟發展所走過的失衡與調整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大陸也正在步上這一發展後塵,所以大陸要素價格必然在近期內會有巨大調整,民幣匯率也會有升值壓力,城鄉、工商、勞資以及與環境間的機會成本都將發生劇烈的調整壓力,而使相對價格反轉,進而引發明顯的結構轉變。如果能夠平和的進行轉變,那麼就是下階段經濟再成長的動力,否則,就可能會對未來發展投下變數。  

  從IMD在2011年對臺灣競爭力的排名中,可以清楚獲知,臺灣的表現不錯,只是臺灣朝野對峙嚴重,執政黨仍然須以痛切檢討的態度響應就是這番道理。不過,回到經濟的真實面,臺灣能夠在內需的投資與外需的出口上雙雙有所表現,誠屬難得,未來的挑戰反而是如何擺脫資源累積型的成長,而逐漸以技術進步與升級作為成長動力,這才是臺灣經濟未來的真正挑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