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蔡英文未來要面對的三件事

2009年12月23日 10:05:00  來源:
字號:    

  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昨天順利落幕。民進黨主辦的反對遊行也落幕。其實,政治真的不需要搞到暴力相向或血流滿面,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香港中評社今日社論指出,民進黨一再叫囂執政者不代表民意,或執政者“傾中”,已經有點背離現狀。蔡英文要帶領民進黨真正開啟臺灣政黨間兩岸政策理性討論的領域,還要面對三件事,其實也是民進黨前途命運的三大關卡。

  蔡英文最需要認真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民進黨到今天真的已經不能再回避用理性與務實的態度,思考和平發展、共利雙贏的兩岸政策問題。

  以這次民進黨主導的遊行來看,遊行的旗幟、標語與口號,最普遍的還是“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臺獨建國”主張。如果民進黨仍然繼續對這樣的“臺獨”政治主張亦步亦趨,民進黨未來再提出怎麼樣的兩岸政策,都很難超越過往的意識型態框框,其結果民進黨仍然只能與國民黨打一場統“獨”的政治口水仗。而臺灣民眾要繼續在民進黨的“臺獨”政治意識型態中,去選擇是否支援民進黨。問題是,蔡英文真的認為這樣喊就可以實現支援者的“臺獨”夢幻嗎? 
 
  蔡英文必須認真面對的第二件事,其實也是攸關臺灣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大事,核心在臺灣的經濟發展路線為何?民進黨很堅定的要採取與大陸隔離自閉的經濟政策,並企圖將經濟發展方向調整往大陸以外的任何地區。

  其實,在李登輝晚期與陳水扁執政的時間中,不論是他們提出的“南向政策”,或是什麼其他方向的政策,其結果只有一個,此路不通。於是,大批臺商不顧政策的制肘,冒著可能的牢獄之災,勇往西進,如今不少臺商已在大陸佔了一片天空,當然也有倒下的。如果,當時,臺商均死守臺灣,不僅他們的前途,可能連臺灣經濟發展的命脈都要斷送了。 
 
  蔡英文要面對的第三件事,是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民進黨的政治意識型態如何取得平衡點。過去民進黨的非統即“獨”的政治二分法,擴大到經濟領域就是不願或無法與大陸進行經濟交流。但現實上,如往昔李登輝與陳水扁的那種政治挂帥,兩岸交流附屬於政治意識型態之下的搞法,已經證明行不通,民進黨要搞經濟,必須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點。

  當國民黨推動兩會領導人會談,希望強化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臺灣經濟,而民進黨扮演的是政治反對的角色,反對的理由仍然是“臺獨”意識型態挂帥。如果蔡英文認為“臺獨”意識型態能夠解決兩岸交流的問題,能夠解決臺灣經濟發展困境的問題,或許民進黨可以提出比較完整的政策與構想,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理論上,陳水扁執政八年,蔡英文也是其中一員,應該思考過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的政策,也應該思考過兩岸經貿關係如何推動才有利於臺灣,更應該思考過民進黨若不能在“臺獨”意識型態與臺灣的經濟發展、兩岸的經濟交流取得平衡,民進黨根本無法緩和臺灣當前經濟發展的瓶頸。

  如果蔡英文還想不通這樣的道理,想想康師傅、旺旺、正新輪胎,還有無數臺商在過去二十年由臺灣到大陸再回臺灣或走向世界的成長與發展歷程,或許會有所領悟。

  社評最後表示,歸根究底,蔡英文面對的其實只有一個大大的問題:“臺獨”路線何去何從?蔡英文實在不需要想太多其他枝節的問題。如果民進黨面對大陸,無法在制定兩岸政策時,跨越意識型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不要説民進黨沒有未來,蔡英文個人也不可能有未來。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