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逸舟:關於對臺決策思維戰略調整

2009-12-22 09:27:00
來源:
字號

  台灣網12月22日北京消息 30年前發起真理標準大討論的中共中央黨校刊物《理論動態》,近期刊載長期致力於臺海和平發展戰略建構、致力於國家和平統一理論開拓建設的李逸舟先生的文章,題目是《實現國家統一理論創新與對臺工作戰略調整》。該文作于2004年,原文35000字,當時曾在特定範圍提供參考,受到高度重視。文中所述史實及對臺海局勢演進過程的分析,對深入理解2005年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具有參考意義。為方便閱讀,刊發時作了大幅壓縮,擷取其中重要段落與核心論斷供關心臺灣問題的讀者參考。全文如下。

  實現國家統一理論創新與對臺工作戰略調整
李逸舟

  一、對臺工作需要全面反思


  1.近幾年,一直有同志主張對臺政策應有總體性調整的“大手筆”、“大智慧”。這也是本文作者參與對臺研究多年來念茲在茲、始終一貫的思想。但是,對臺研究隊伍從蔣經國去世前後那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上即已形成的認識上的結構性偏差,導致多年來積非成是的東西是如此之深、如此之厚,以致“非”的觀念和認識已經成為我們看待事物、分析問題的內在邏輯與前提;而越來越多關心兩岸關係、越來越多發出自己聲音的各界人士和廣大社會群眾,又都在這種既定的“語境”中形成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就使對臺工作早已面臨的這場戰略性調整更加沉重與艱難。這次臺灣“總統”選舉的過程與結果再次表明,一次全黨性的、自上而下的觀念大轉變、思想大解放、政策大調整再不容回避,局部的舉措已經於事無補。

  2.我們面臨的調整,必須對臺灣問題的各項內外基本因素溯本清源,全面反思,穿透表像,把握實質。這裡僅先以李登輝當政以來我們經歷過的臺灣歷次“總統”選舉為例。1990年臺灣依舊法由“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當時陣勢依然強大的國民黨“非主流派”由林洋
港、蔣緯國出馬挑戰李登輝,我們發表了“權威人士談話”予以配合 ,譴責李登輝“姑息、縱容臺獨勢力的發展、在國際上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呼籲國民黨“推舉出真正堅持一個中國、致力國家統一和社會進步事業者”;結果:“非主流派”未戰先潰。1996年臺灣第一次“總統直選”,“非主流派”推出林洋港、郝柏村應戰,我們舉行了前所未有的導彈演習與輿論攻勢;結果:李登輝高票當選。2000年我們向臺灣民眾發出“選擇臺獨即選擇戰爭”的強烈資訊;結果:陳水扁反而勝出。可以説,每一次都有不得不為的客觀,每一次得到的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3.為什麼對抗大陸可以成為在臺灣剋敵制勝的武器呢?為什麼一些臺灣民眾反感和敵視大陸呢?為什麼原已成為民進黨選舉“票房毒藥”、原已迫使民進黨不得不展開“路線轉型”的“臺獨”訴求,現在重新成為其選舉致勝的不二法門呢?在那些認同什麼或者不認同什麼的種種民意調查數字的變化消長背後,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十多年來兩岸日趨激烈的鬥爭中,臺灣民眾(而不是極少數在作者看來本來可以忽略不計的臺獨分子)究竟和我們爭什麼呢?

  二、對臺工作亟待理論創新

  1.當提出並思考上述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雖然對臺工作在各方面各領域都有許多可供遵循的原則、主張和做法,但卻沒有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真正可以解釋現實、昭示未來的統一理論。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理論的缺乏表明對事物認識的不足,表明還沒有把握到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而缺乏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往往是盲目的,就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被動應付見招拆招、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境地;甚至會著力越大,離目標越遠。

  2.十多年的對臺工作實踐,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積累了足夠多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珍貴的是,我們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包含著新方向、新思維的重要理論因子,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基礎與條件。比如黨中央關於一個中國“新三句”的創造性表述,比如江澤民“八項主張”中關於統一階段論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聯結起來,其實已經顯現出創新理論的基本輪廓;所差者,就是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論意義與邏輯內涵,用之打通並貫穿我們對兩岸關係與對臺工作方方面面的認識,進而形成完整系統的、具有內在同一性的理論體系。

  作者相信,這是一個需要理論創新也必將實現理論創新的當口。這一創新的理論,將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發展,也將因其對“三大任務”之一的國家統一大業的突出貢獻而載入史冊。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