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兩岸關係的科學發展觀

時間:2009-10-28 10:52   來源:台灣網

  國民黨于本月十七日舉行第十八次代表大會,馬英九正式兼任黨主席,他在致詞中表示,要凝聚兩岸和平發展共識。中共中央在賀電指出:“近年來,貴我兩黨共同努力,積極推進雙方達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共識,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新篇。”國民黨中央隨即回電呼應:“貴我兩黨本著務實溝通、開創未來的共同體認,建立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識。”

  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評論文章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識,就是兩岸關係的科學發展觀。兩岸關係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一大複雜問題,經過六十年的經驗教訓和摸索,國共兩黨終於找到了處理和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正確途徑,就是正視歷史和現實,依據客觀事實和發展規律,“以人為本”,使兩岸關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兩岸關係的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主要有如下幾項:

  一、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完成統一的途徑,必須從屬和有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關係關乎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必須把兩岸關係問題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處理和解決。大陸放棄以一般處理內戰遺留問題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因為只有用和平的科學的方法,才沒有後遺症候群,才最有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融合,必須持續加強大陸對臺灣的吸引力。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對臺灣的吸引力已由弱變強,從最初的動之以親情,到動之以利益。但對臺灣人民更須動之以仁義,更必須努力造就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普世價值的民主社會。“民主”一詞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出現六十多次,不久前召開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更因應國情、世情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努力提速黨內民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使上層建築儘快趕上經濟發展的需要,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未來三十年,將是中國式科學民主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新時代,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吸引力將大大增強。

  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兩岸關係通過和平發展途徑走向一體化,兩岸之間的凝聚力必須穩健持續增長。促進兩岸的凝聚力,兩岸須共同宏揚中華歷史文化及加強文化交流合作。中華文化具有持之以恒的強大生命力,是兩岸共同的根,相互認同之本。臺灣在兩蔣時代極重視維護和發揚中華文化,特別設立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來實施,所以臺灣在這方面具有先行優勢;馬英九執掌政權後,強調“文化是臺灣的關鍵實力”,主要是以臺灣繼承中華文化的成果為榮耀,並作為“軟實力”來運用。大陸在2004年亦由下而上興起“儒家文化復興運動”,又由上而下實施“漢語橋”工程,在海內外建立許多孔子學院,努力宏揚中華文化,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在這種互相影響、互相呼應、互相激勵、互補放大的交流過程中,中華文化越來越成為兩岸之間凝聚力的活水源頭。

  四、兩岸關係要和諧與和平發展,必須互相體諒和忍讓。認同和追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意主流,但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干擾,如最近民進黨在島內興風作浪,就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好在大陸和臺當局在應對和處理上高度節制,兩岸互動形勢才不會逆轉。

  開啟政治協商新階段

  陳水扁治臺時行“急獨”路線,凸顯出國共都反“臺獨”的“九二共識”的珍貴;當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如何面對“中華民國”和“促統”問題,則上升為主要矛盾。作為相對弱小一方自然疑慮更多,故馬英九主張兩岸“互不否認”,擱置爭議,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但同時也面臨經濟、政治實際上無法完全切割的難題。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兩岸都需要政治智慧和胸襟。

  文章最後表示,馬當局的智庫在本月十六日提出,臺方必須在完成兩岸簽訂ECFA與MOU、臺灣內部對政治談判的共識及國際社會理解等“三項準備”,才推動兩岸政治協商。馬當局亦須面對政治對話再無法繞過的現實,了解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新階段的開端,只是兩岸和平共處原則的探討,而不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最終解決。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