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劉紅:2009年影響臺灣政局運作的主要因素

2009-12-22 10:34:00
來源:
字號

  知名臺灣問題研究專家、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紅今日在華廣網刊文,分析2009年影響臺灣政局運作的主要因素。全文摘要如下:

 

  觀察2009年,影響臺灣政局演變的因素複雜,而且同一因素對藍綠的衝擊和反應又是相反的,因而更加增加了政局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

  一是和平發展對臺灣政局的影響。一年來,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突破性進展,步入了和平發展的軌道。兩岸雙方努力保持良性互動,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互信基礎。兩會協商形成制度化安排,達成一系列有利於兩岸同胞經濟、民生福祉的協議。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各領域交往不斷取得實質性成果。兩岸民眾和社會各界的往來更為頻繁,相互了解不斷加深。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兩岸同胞相互支援,並克時艱;面對汶川地震和“莫拉克風災”,兩岸同胞攜手互動,患難與共,譜寫了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新篇章,形成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精神力量。此外,實現經濟“兩化”,簽訂ECFA,破解政治難題,實現新的突破等政治議題,不斷引起兩岸有關部門和媒體的關注。兩岸交流帶來經濟利益,讓泛綠陣營對馬英九方面“賣臺”的攻擊缺乏殺傷力,同時也增加了馬英九“執政”的政績,而新的政治議題的興起,從島內政局看,給馬英九方面帶來新的政治壓力。因而,兩者對臺灣“朝野”之爭和政局演變産生不同影響。

  二是政黨輪替余波繼續影響政局演變。第二次政黨輪替有著特殊意義,集中表現在廣大選民否認“臺獨執政”和歡迎“在野”8年的國民黨“執政”。選舉已經結束一年多,但選舉余波繼續影響著政局演變。民進黨在遭受失去“執政權”的打擊後,圍繞其失敗,沒有進行必要檢討,沒有追究失敗責任,沒有認真總結經驗,沒有採取調整措施。國民黨留戀以往的勝利,民進黨留戀輝煌的過去,“朝野”政黨都沒有正視社會和政治隨著第二次政黨輪替出現的變化,雙方都沒有甩開膀子大幹,都沒有進入正常競爭狀態。正是因為“在野黨”沒有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從抗爭實力、戰略和策略上,沒有成為國民黨的等量級對手。

  三是縣市長選舉成為政局演變的主線。2009年12月5日舉行的縣市長選舉,選舉意義不是在選舉本身,如對選舉結果對競爭雙方實力和版圖變化的意義不大,更多的是非選舉因素,即選舉本身引伸出去的意義。

 

  四是“8.8風災”對政局衝擊巨大。一場預告為“中臺”的“莫拉克颱風”,造成的破壞力,以及對民眾心態、政黨關係和“朝野”力量對比形成如此大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8.8風災”表明,與許多地區一樣,臺灣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可以説“8.8風災”是馬英九“執政”以來政局演變的一個轉捩點。

 

  五是“臺獨執政”失敗後的後續影響。一年政局的運作背景中,最大的特點是“臺獨執政”結束,陳水扁時期發明的許多“臺獨口號”都成了“歷史名詞”。過去一年的政局是在“臺獨”失敗的情況下運作的,但是要看到“臺獨遺毒”沒有得到應有的清除。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20年的“臺獨煽情”,臺灣社會分化、族群矛盾、藍綠紛爭、社會對立沒有改變。在臺灣社會,“臺獨意識形態”、“臺獨式的主體意識”、“臺獨式的國家認同”並未退潮,而且對臺灣“統獨”民意分佈甚有影響,“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反獨認同”有所削弱。上述“臺獨執政”留下來的遺毒,繼續對臺灣政局産生不良影響。民進黨正是根據這一點,一方面感到茫然和不適應,尋找新的“臺獨”主張和口號來代替;一方面繼續頑固堅持“臺獨黨綱”,頑固堅持以阻擾兩岸交流為核心的大陸政策。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