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挽救臺灣人口增長率重在關心弱勢群體

2009年06月10日 15:29:00  來源:
字號:    

  臺灣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以全球最快的速度直線下降,已連鎖造成許多嚴重問題,人口老化也會因而加速惡化。臺灣《經濟日報》6日社論指出,這與臺灣經濟近年來成長率低迷,社會逐漸失去蓬勃生氣,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社論説,臺灣出生率降低固然有島內獨特的原因,如政治擾攘不安、藍綠拼死互鬥、政治人物面目可憎,令許多市井小民對前景不敢樂觀預期,對風險懷有高度恐懼,因而不放心下一代貿然進入這個不能讓人心安的環境。但與大多數先進國家和地區一樣,養兒育女的機會成本太高,同樣讓許多臺灣家庭忍痛放棄了樂享天倫的機會,因而愈是受過高度教育且夫妻都有優良工作機會者,少生乃至不生子女的可能性就會愈高。

  馬英九上臺後,意識形態的鬥爭大為緩和,馬英九以下,臺當局官員清廉是尚、溫文恭儉,也使政壇風氣漸見改善。兩岸關係明顯改善,雙方合作互利,更使一般民眾心中的恐懼大為降低。這必有助於緩和出生率下降的速度。然而更為實際的顧慮,如養育下一代成本過於高昂,雙親家庭為照顧幼兒必須付出過高機會成本等等,並未消除。如今全球深陷金融海嘯的恐怖之中,飯碗能否保全的顧慮下,何敢妄談生兒育女;一旦景氣復蘇、事業發展前景大好,機會成本立刻水漲船高,又成為嚇阻忙碌家庭生養子女的障礙。

  臺灣相關部門近年來也殫精竭慮試圖採取一些獎勵、補助措施,對治出生率急降的問題,始終未見成效。但與其減稅、補貼,更實際而體貼的辦法,不如直接降低養育子女的成本,讓更多的家庭不再視若畏途。

  社論稱,對所得較豐的雙親家庭而言,最昂貴的機會成本來自難以分身。為了照顧幼兒,夫妻中的一方,通常是對生育子女具有關鍵性決定權的女性,必須在分娩、育嬰的期間找到好的幫手分勞分憂,否則只能暫時乃至永久性地放棄工作。

  臺“勞委會”也處心積慮地修改相關規定給予工作者育嬰假及育嬰津貼,以減低此一成本。但社論剖析稱,除非是捧著公家鐵飯碗的幸運兒,一般受雇者根本不敢奢望如此福利,而且即使一時間獲得些許利益,銷假之後能否回復原職乃至保住工作機會都大可疑慮。

  因此,真正的對策應是鼓勵乃至補助工作場所附近廣設優質育嬰機構,讓雙親可以低廉的代價方便地兼顧育嬰與事業。但這似乎比修法提撥預算困難千萬倍,不論“內政部”還是“勞委會”都無心於此。

  但所得相對偏低、夫妻中有一方未投入職場者,時間的機會成本即大為降低,生育子女的可能性反而偏高。社論觀察到,對這一類家庭而言,健保已能涵蓋生育、醫療的大部分費用,真正難以負擔的,一是嬰兒奶粉等食品的成本,另一部分則是一般人常無法想像的,嬰幼兒預防接種的高昂費用。

  目前島內幼兒接種的自費疫苗合計超過4萬元新台幣,完全沒有任何補助支援,有許多所得較低家庭深受其苦,甚至負擔不起。這樣恐怖的疫苗費用即有可能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不敢生育,更可能讓負擔不起的嬰幼兒暴露在高度風險中罹病乃致奪命。

  社論最後説,如果島內高薪家庭生育率大降而使低薪家庭承擔更大的延續下一代的使命,社會卻如此愚蠢地嚇退他們或者使寶貴的幼苗夭折,則當局官員不論再多花百億、千億經費,侈談扭轉少子化趨勢,都是空言!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