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文化或可為兩岸未來打開另一扇機會之窗

2009年06月04日 13:29:00  來源:
字號:    

  “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這是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接受南京大學榮譽博士時的講演題目。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這個題目,不論是對兩岸或對臺灣朝野而言,都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文章説,所謂文化,梁漱溟先生認為就是生活方式,而其內涵則是價值。談文化,就是談生活方式與價值,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可以為兩岸的未來打開另一扇機會之窗。

  民進黨講“獨立”,但是他們從來不談“獨立”之後的臺灣是一個具有什麼核心價值的社會。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後,抓不到政策方向,甚至於政策反覆的原因。這種純政治的訴求,始終無法吸引臺灣民眾的認同,同時造成雙方的對立,也找不到對話的基礎。

  文章強調,吳伯雄所倡導的文化之説,與政治力的衝撞,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文化價值是軟實力,政治是硬實力。硬實力最終是硬碰硬,很容易落入零和遊戲的陷阱,軟實力則是合作創新的雙贏遊戲。簡言之,軟實力的影響力比較深遠,運作的方式比較和平,運作的結果更具創新的可能與雙贏的機會。根據有關報道,大陸為了推廣中華文化,開始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至2008年12月全球已經有249所孔子學院,分佈在78個國家和地區。這樣的用心值得肯定。如果這樣的用心放在兩岸關係上,相信會創造另外一番令人振奮的景象。

  其次,文化價值是由人民來作最終決定的。文化價值是具體地體現在人民的生活、社會的運作上。文化價值最終要通過人民與社會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人民才是最終的主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兩岸之間應該鼓勵文化的交流與激蕩,在點點滴滴的互動與學習中,為兩岸的文化找尋共同的未來。兩岸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文化價值的問題,彼此應該形成一個相互諒解、相互借鏡與相互合作的體系。兩岸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問題,彼此相互借鏡,可以避免走冤枉路,降低社會整體的學習曲線,也可以避免出現價值偏鋒的現象。

  文章最後説,文化的生命力是長遠的,滲透力是深入的;政治的生命力是一時的,滲透力是表面的。據了解,這一屆的國共兩黨論壇將以文化議題為主,我們認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轉變,也期許它能為兩岸帶來更令人振奮的未來。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