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綜述: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

時間:2009-05-30 1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 劉錚)今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更加突出。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務院日前批轉了發展改革委《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切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

  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擴散和蔓延。一季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經濟環比下滑了2.1%,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化。

  受其影響,我國出口連續下滑,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部分行業産能過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加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體改司司長孔涇源分析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更加充分地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需求結構和産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民生領域問題仍未有效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不健全等。

  意見提出,複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要求我們毫不動搖地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通過擴大開放贏得發展機遇,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順利實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改革委體改所所長聶高民指出,這表達了毫不動搖地深化改革的鮮明態度。當前經濟出現的困難,從改革角度看是深層次體制問題。如內外需結構失衡、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背後是生産要素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城鎮化沒有跟上工業化進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保障仍不完善等體制機制問題。一方面要及時採取調控措施,另一方面從長遠看要靠深化改革。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改革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往往在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改革就顯得更加重要,而且更容易達成社會共識,就更可能取得較大突破。

  以改革激發市場投資活力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及時採取了擴大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辦法,其成效正越來越明顯地發揮出來。但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比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低13.5個百分點。如何讓政府投資有效拉動民間投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成為當前改革的重點之一。

  “必須通過改革,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充分發揮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孔涇源指出。

  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修訂出臺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最大限度地縮減核準範圍、下放核準許可權;抓緊研究起草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進一步規範和優化投資管理程式,提高效率;科學界定政府投資領域和範圍,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壟斷行業改革將繼續深入推進。孔涇源説,下一步要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電信體制改革,推動“三網融合”,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加快研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的相關政策,帶動社會投資。

  聶高民認為,意見對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渠道講得比較充分。要縮減政府投資的管理範圍,簡化程式,下放部分審批權;要進行壟斷行業改革,制定各行業準入標準,以便民間投資進入。這既是當前應對危機的需求,也是改革的長期需求。

  加快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提高消費能力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見效最快,但經濟增長最終靠的還是消費。當前,擴大國內消費,既是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也是改革的著力點。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指出,民生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如果經濟發展不能及時解決民生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不斷擴大,那麼經濟發展就缺乏持久動力。要通過改革,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

  意見提出,加快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包括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出臺關於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

  孔涇源説,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教育、衛生、文化體制改革,改善居民支出預期和消費意願。全面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全國10%左右的縣市;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面向農村地區的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制度等。

  當前,醫藥衛生改革正在推進。孔涇源表示,要組織落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公立醫院改革。

  “通過民生領域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保待遇水準,打消後顧之憂,才能真正使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蔡志洲説。

  把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結合起來

  “把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結合起來。”這是意見對今年改革總體要求的第一句話。

  “這句話是對改革與發展結合的最新認識。”聶高民説。

  回顧30年改革歷程,許多重大改革都是應運時代需要而生,都經歷了從醞釀、試點到全面鋪開的過程,都經歷了較長的時期。年度改革,只是改革總體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和步驟。

  聶高民表示,不宜期望一個年度改革回答所有問題。只要按照一個方向,每年集中一些重點,改革就在不斷向前推進。例如,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才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80年代試了不少辦法,用了十多年才初步明確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我國推進的是漸進式改革,當然也有個總體方向,就是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擴大。

  聶高民指出,目前商品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下一步的改革主要應向生産要素領域推進,並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準,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改革不是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業。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關心改革、參與改革、支援改革的積極性,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孔涇源強調。

分享到: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