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期待新“監察院”有為有守 立下澄清吏治典範

2008年07月07日 10:44:00  來源:
字號:    

  臺“立法院”完成監察人事同意權的行使,停擺三年多的“監察院”即將在八月一日恢復運作了。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説,我們一方面在此表達祝賀“憲政”回歸常態,另一方面也要針對“監察院”行使職權的方向提出善意的提醒。 

  社論寄語新科“監察委員”,經歷了政黨立場殺伐的洗禮,千萬不要陷入同樣的政治情緒或政黨情結,仍應一本初衷,依據“憲法”規定超出政黨,獨立行使監察權。新任“院長”及“監委”們既背負著高度自我期許的使命感上任,為“監察院”重建生機,務請善加掌握監察權的職掌與尺度。 

  社論指出,此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拍蚊子與打老虎的選擇。“監察院”常被譏諷為不敢捋虎須的蚊子院,新官上任,或許對於力擒老虎,躍躍欲試。“監院”打虎,固然萬民期待,但請注意,“監察院”是由廿九位“監委”組成的常設機關,任期六年,如果只是為了打虎而設,不可能需要如此眾多的常設打虎英雄在位,真的需要人人打虎六年,政務官不知道是隳敗到何種境地才克臻此?常設的“監察院”必須是打虎拍蚊,不可偏廢。政務官領頭犯法固然可惡;基層的贓官酷吏,可能更是升斗小民不堪苛政的源頭。整飭斂財貪污,防止侵犯人權,就是“監察院”秋毫輿薪、不分巨細皆有察鑒的兩大重點工作。 

  二是工作重點在於整頓官箴,不在導正政策。彈劾、糾舉、糾正三權,本有輕重之等差,不是平行的分類。因為“監院”不是政治部門,又不是民意機關,不該隨意介入干預應由民意政治部門主導的職權。“監察院”依“憲法”應過問的是違法失職,失職其實是輕度的違法。不是先有違法失職,“監察院”毫無過問政策的基礎;即使確有違法失職,“監院”該問的還是違法失職,不是政策正誤的評價。官吏違法失職情節嚴重者,則應提出彈劾,送請“司法院”懲戒;輕微者,則向其長官糾舉或提出糾正。如果只將注意轉向政策是否錯誤的衡量,那反而是“監察院”違反“憲法”矩限的失職行為了。 

  “監察院”可説是“憲法”上追究公務人員違法行為的檢察機關,也就是發動法律程式追究法律責任的“憲法”部門。由於“司法院”行使懲戒權之審判機關迄今尚無合“憲”的組織立法而未完成其架構,以至功能不彰,也就影響了“監察院”彈劾權的有效行使。其解決之道,絕不是改變制度交由“監察院”掌理懲戒審判權,那將使得監察權本身失去應有的制衡機制,而是應由“立法院”加速修正公懲機關的組織立法,使之合乎“憲法”要求。同時,更應徹底檢討為何既有獨立的“監察院”存在,為何不依“憲法”第九十七條之規定刑懲合一,而仍採刑懲分立的現制?只能追究較輕的行政法責任,而不能同時追究較重的刑事責任,其實也是監察權難以伸張的重要原因。刑懲分立必然使得公務員一個違法行為受到兩次究責程式的懲罰,本身亦不符“一行為不二罰”原則的要求,刑懲分立在實務上只要“監察院”與檢察官的調查結果不一致,就會同時傷害兩個機關的信用。乃是現行法制上的一大設計盲點,很可以趁著“監察院”回復氣象時徹底翻修制度。 

  社論最後指出,重振監察權,過猶不及,我們期待王建煊領導的新“監察院”,有為有守,為其當為,立下澄清吏治的典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