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大學成“義務教育” 文憑貶值現象堪憂

2008年07月22日 10:28:00  來源:
字號:    

  臺灣大學入學的指定科目考試成績已經寄出,今年錄取率預估可能衝破100%。“零分上大學”的現象引發社會譁然,但不管是民間自力救濟的“假考部隊”也好,官方的“退場機制”也好,都緩不濟急,各界都關注那些可能招收零分學生的係所該怎麼辦。

  有人説,因為大學“有考就有上”,臺灣的教育即將成為“十六年國教”。臺灣《聯合晚報》社論認為,其實,某種層面而言,大學早已經成為“義務教育”,不管子女程度如何,讓子女念大學,現在已經是父母的“義務”。去年,“十八分上大學”已經夠糟糕了,而今年情形更惡化,從“教育部”開始要帶頭檢討此一現象。

  反過來想想看,不管學校辦得好不好,不管學生程度如何,文憑和鈔票一樣,印多了就會貶值,這是基本的道理。尤其是在教育資源投入並未增加的情況下,“印”文憑,就等於是在黃金準備不足下大量印鈔票,只能等著“通貨膨脹”了!

  現在各界一片要求大學“退場機制”的呼聲,各大學也忙著應付“教育部”的“評鑒”,儼然通過評鑒就能招到學生。但如此就能解決文憑貶值的窘境嗎?有沒有人告訴年輕人和家長,大學文憑既然已經貶值了,應該怎麼辦?是繼續獲取“面額”更高的文憑,從大學到碩士再到博士?就像辛巴威的紙鈔,從發行100萬面額,到現在發行1000億面額的紙鈔?還是不再迷信大學,改走技職教育;或不再相信文憑,改為擁抱證照?但現在的證照,也逐漸可以靠補習而考上了,一旦被業界認定和實務能力脫鉤,會不會變成另一種貶值的文憑?

  社論説,一般的商品,效用降低的時候,需求就會減少。但高等教育未必全然如此,因為傳統觀念裏的“方帽子”另有光環作用。“市場”的概念在這裡未必存在,“市場機制”也不見得行得通。換言之,可能還是要靠官方強制訂定大學入學門檻,否則所謂的爛學校、爛係所不一定會被自然淘汰。

  大學文憑,現在好像買保險,不買會擔心,買了卻不一定用得上。大學教育也真的像義務教育,不念輸人一等,念了卻不一定有用。“文憑貶值”的現象已快速發生,十年前大談“鬆綁”的“教育部”,如今要認真思考管制文憑的數量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