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藍綠積怨難以化解 “和解共生”四字知易行難

2008年07月23日 09:44: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撤回選舉期間的各項訴訟,希望“朝野”為臺灣創造和解共生的社會。這項善意釋出的同時,出庭應訊的陳水扁卻在法院前被人踹了一腳,讓民進黨以“民主恥辱”大做了一番文章。臺灣《聯合晚報》社論感嘆,“和解共生”這四個字,還真是知易行難啊!
  
  臺灣藍綠對立,積怨之深,難以化解。其實眾人皆深知,若不能和解共生,臺灣是沒有前途的。於是,謝長廷從擔任“行政院長”講到競選“總統”期間,馬英九也為之宣揚持續不懈,可見社會對此口號都有共識。但話是這樣説,能付諸行動的卻少之又少。

  馬英九昨日撤回告訴,率先立一示範。之前蔡英文呼籲民進黨內同志“莫唱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另一示範,也曾贏得高度評價。但除了這兩個標竿型人物登高一呼之外,舉目所見,仍是一片混沌。等而下之的,如昨天陳水扁遭人“偷襲”的暴力行動;而“立委”的語言暴力也不遑多讓,竟連馬英九勘災戴的一頂帽子都能掰出“帶給臺灣惡運”的胡言亂語。藍綠雙方各自挑撥離間,不辨是非,難怪被民眾嫌惡是社會亂源!

  社論指出,臺灣走到今天這一步,劣幣驅逐良幣,臺面人物出污泥而相互抹黑。謝長廷選舉時一面談和解共生,一面進行人身攻擊毫不手軟,直到今天仍放言“拔劍再起”,絲毫沒有扮演“忠誠的反對黨”、協助臺灣度過經濟難關之意。而藍營“立委”原先可能助“特別費”官司走出泥沼的除罪化立法芻議,善意稍縱即逝,反倒是槍口朝內,為爭利而扯馬英九後腿才會同心協力。諸如此類,都可見政壇人物心胸狹窄,黨同伐異,使“和解共生”此一夢幻口號始終只如同“説夢話”。

  社論最後表示,“和解”二字,多年前由施明德首先提出“朝野”喝“和解咖啡”之議,結果遭黨內清算毫不容情。後來的謝長廷光説不練,蔡英文“獨善其身”卻也指揮不動同僚。至於國民黨,現居執政優勢,但收拾爛攤子一籌莫展,要求“與敵人和解”好像還沒那個心胸。馬英九這次以身作則,拋出風向球,但不知同志是否支援,敵手是否領情?臺灣民眾同在一條船上的命運是不會改變的,“和解共生”雖説知易行難,還是非試不可。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