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當局新團隊已漸入佳境 民調下挫不足為慮

2008年07月22日 09:41:00  來源:
字號:    

  在馬英九就職即將屆滿兩個月的前夕,包括在野黨及媒體所做的民意調查都顯示,儘管馬英九施政滿意度持續下滑,而且不滿意度已經超過滿意度;但多數民眾仍能理解,新當局表現未盡理想,主要是國際因素使然,因此對馬英九未來施政仍具有信心。

  臺灣《中華日報》發表社論説,馬英九當選之初,滿意度一度高達八成,但兩個月下來,聲望一路下滑,目前各家民調滿意度大致在三成到三成五之間;相反的,中間選民不滿意度原不及一成,目前則上升至四成到四成五,充分顯示馬英九聲望下挫,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馬英九而言,如此警訊當然不容掉以輕心,必須痛切檢討問題癥結,儘快對症下藥。

  社論指出,馬英九聲望暴跌,原因固然十分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不外有三:第一、大選期間“馬上好”的宣傳深入人心,民眾普遍高度期望生活馬上變好,一旦事與願違,失望也就越大;第二、國際大環境太差,馬上任適逢次級房貸風暴擴大,原油價格持續暴漲,全球股市波動加劇,國際穀物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島內物價全面上漲;第三、新當局團隊在政策規劃時疏于溝通,執行時又嫌倡導不足,危機處理更往往未能掌握立即時效性。

  無可否認的,大環境不佳,其實正是一切問題的癥結。眾所週知,受原油需求增加,美元持續走弱,投機資金炒作,中東軍事衝突等諸多因素交互影響,一年來國際油價呈倍數成長,二○○七年一月,原油每桶不過58.32美元,目前一度突破147美元。在國際油價處於高檔狀態下,原物料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臺灣能源及物料泰半仰賴進口,當然難免遭受池魚之殃;亦即,在國際經濟趨緩的情況下,要想一枝獨秀,幾乎是不可能的。

  多數的民眾已都能體認,新當局執政績效不彰的主要原因,確實是國際環境欠佳所致。值得關切的是,國際局勢已有好轉跡象,鋻於油價飆漲主要是國際炒手炒作所致,美國政府已提高期貨市場保證金,再加伊拉克情勢好轉,原油需求減少,油價已有止漲回穩趨勢,日前國際油價即連跌四日,可以預見,年底前極有可能跌回每桶一百美元,臺灣自然會受惠不少。

  再者,面對嚴峻情勢,新當局已經密集採取多項措施,例如在穩定物價方面,成立物價小組,大賣場設立民生用品平價供應專區;運用匯率政策及貨幣政策,避免遊資過多造成物價波動;採取補貼政策,機動調降小麥、玉米及黃豆等大宗物資營業稅為零。在促進經濟成長及兩岸關係正常化方面,積極推動週末包機與陸客來臺觀光;擴大公共及民間投資;在財經體質改革方面,除了鬆綁金融法規,並加速改進現行稅制。

  社論認為,馬英九親上火線之後,新當局執政團隊已漸入佳境,國際環境又有轉機的趨勢,臺灣必定可以扭轉劣勢。而只要經濟變好,百姓生活自然有所改善,對馬英九的滿意度必然順勢上揚。職是之故,馬英九的民調暫時下挫,確實值得重視,但不值得過度憂慮,只要大家有耐心和信心,讓馬英九可以逐步落實競選承諾,相信臺灣未來一定會更好。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