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通貨膨脹壓力飆漲 臺當局退稅濟貧注入強心針

2008年07月01日 10: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刊載社論説,一口咬定絕對不可舉債退稅補貼弱勢家戶的新當局,終於改變心意,宣佈對45萬“近貧戶”每戶平均發放3萬元,以彌補能源與食物漲價所造成的衝擊。這應不僅止是為了拉抬跌跌不休的股市,在8兆救股市之外的另外一劑強心針;應該真切地反映出,新當局終於將“苦民所苦”這句高調落實為具體行動。

  此次通膨該報早已提出警告,乃是全球性、普遍性、長久性的空前危機;面對四面八方、排山倒海而來的能源與糧食價格飆漲壓力,臺灣這個小地方毫無招架之力,當局除了不可火上加油,令島內通膨問題更加惡化之外,只能盡力減輕通膨對民眾的傷害程度。長期而言,當然唯賴提升島內競爭力,使所得的成長超越物價的增長;但當前的急務,則是對許多原本收入幾乎全部被基本開銷耗盡的家戶,立刻伸出援手,幫助他們維持起碼的生活水準,因為他們正是受通膨摧殘最烈的一群。

  正是基於這樣的不忍之心,該報三周前率先提出以退稅與補貼扶持弱勢家庭的主張;雖然“執政”團隊與專家學者嗤之以鼻,仍堅持不懈,再三地引用學理證明退稅濟貧之必要以及相對於倉促推出擴大內需方案的優點與利益。這樣的主張,恰好成為在野黨為民請命的有力武器,在“國會”內外大聲疾呼,終於促成這項補助弱勢的方案。

  社論指出,由此可見,面對“執政黨”所擁有的絕對優勢,原本深為各方疑慮的政治壟斷,並非無懈可擊;媒體只要秉持“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剴切剖析、慷慨陳辭,幾近潰不成軍的在野黨仍可據以為問政之資,爭取民眾認同,逼迫強勢的執政者接納。

  這一場應否退稅濟貧的論戰,應是政權輪替之後“朝野”攻防的一個範例;雙方揖讓而升、據理力爭,最後取決於論據及民意,既不牽扯意識形態,也不訴諸群眾暴力。社論表示,極珍惜這樣的政治攻防,期待這個模式可以固定下來,成為今後遵循的軌道。

  社論説,不過就目前這一場論戰而言,一方面讓奄奄一息的民進黨重新找到舞臺,跳脫撒潑謾罵、為反對而反對的無賴作風,利用一個義正辭嚴的主張,爭取民眾的認同,乃至懾服強勢的主政者,令其不得不從善如流,民進黨找到了再度躍起的杠桿。另一方面,神經大條、過度自信且墨守成規的“執政者”,則顯然由於其顢頇駑鈍,讓對手佔了上風。如果這不只是一個偶發的案例,而將屢見不鮮、層出不窮;則雙方形勢逆轉,四年之後乃至更早,政權再從國民黨手中滑落,非無可能。

  社論指出,“執政者”不可能指望原本呵護支援的輿論,永遠一面倒地寵愛;事實上經歷新當局月余的“執政”,過熱的頭腦快速地冷卻下來,未來據理力爭、直陳其非者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尖銳直率;新當局中的菁英必須及早做好準備,遇事用心思辨,切莫魯莽輕率授人以柄。

  就此次補貼所謂45萬“近貧戶”而言,相對於在野黨所強調的290萬戶支出耗盡或接近其全部收入的家戶,似乎仍留在小腳放大的階段,只是從原先最狹義的9萬戶貧戶做局部的擴充。

  社論再次強調,目前的退稅濟貧訴求,並不僅止是救濟、撫恤而已;其中還包含至少改善所得分配及擴大島內需求這兩個目的。就所得分配而言,由於M型社會的格局已然確定,即使經濟正成長,成長的果實多落在金字塔的頂端;因而就算不受通膨衝擊,金字塔底部的眾多辛勤工作者其所得也不升反降,如今若能鎖定這個群體直接給予補助,改善所得分配的作用確如立竿見影。

  在擴大內需這一方面,已論列甚詳;旨言之,針對這一群消費傾向極高而消費對象主要又屬“國産”商品的家戶給予補貼,對島內産業的直接激勵與連鎖效果,都明顯大於其他赤字支出方式。

  除此之外,社論認為,若運用巧妙,這一筆補貼還能發揮節能的額外功效。舉例而言,目前島內耗能項目中,家戶照明及熱水器所佔比重甚大;但因省能裝置裝設費用遠高於傳統用具,因此最該儉省電費與瓦斯費的弱勢家戶,反而望而卻步。如果行政部門可與廠商配合,就目前規劃每戶每月5,000元的補助之中,提供以優惠價購置節能設施,不但價格遠低於市價,甚至可另予補助,同時還組成專家團隊免費為這些家戶提供改裝服務。則區區5,000元所發揮的功效可能為其數倍,而且可以無限延續,永遠受惠。如果執政者可以如此設想,甚至擴大受惠者至290萬戶,就真是功德圓滿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