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舉債退稅不符經濟常識 在野黨花招當不得真

2008年06月23日 10: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新當局上任以來,聲言全力對抗通膨,對弱勢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又撥出一千一百多億元經費擴大內需。這樣的政策備受批評,在野黨及眾多人士更主張當局應該仿傚星、港、韓國的退稅政策,直接退稅給人民,讓飽受通膨之苦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多一點錢來支應物價上漲。而據部分媒體所作民調顯示,贊成退稅的民眾顯然超過一半以上。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當前臺灣經濟面臨的是至為棘手複雜的停滯膨脹問題,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飆漲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島內物價上漲又削弱了民間消費及投資的能力,從而造成內需不足及經濟成長減緩的問題。從總體經濟理論的觀點,若要對抗通貨膨脹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顯然優於緊縮性財政政策;若要對抗經濟衰退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顯然又優於擴張性貨幣政策。然而,要對抗通膨及經濟衰退並存的停滯膨脹問題,由於緊縮政策與擴張政策可能相互抵銷作用,因而政策取捨往往取決於政策目標的優先級。

  很顯然新當局的優先政策目標是在刺激經濟成長,而非打擊通膨,因為,迄今為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並未恢復到“中性”的水準,“央行”自2004年迄今升息15次,重貼現率從1.375%升至目前3.5%,累計升幅達2.125個百分點;但市場利率從1.1%升至2.1%,升幅僅區區一個百分點,重貼現窗口形同虛設。何以致此呢?主因是“央行”長期來的低匯率政策,不斷買進美元,抑低新台幣匯率,造成新台幣資金氾濫。而低匯率亦極不利於對抗輸入性通貨膨脹。儘管從去年底以來,“央行”已經改變匯率政策,放手讓新台幣升值,但是,顯然考慮對出口的衝擊,最近央行似乎又刻意讓新台幣適度回貶。這樣的雙率政策充分反映央行並未將打擊通膨列為首要目標。新當局煞有其事地推出“當前物價穩定方案”,但掌握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央行卻未扮演關鍵角色,這樣的方案當然是虛有其表。

  事實上,新當局打從上任開始,就聲言馬蕭“633”的政見承諾不會跳票,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社論認為,既然如此,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就不足為怪了。嚴格來説,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及減稅均屬擴大內需的手段,從學理上來比較,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因為編列的預算都用來購買商品及勞務,刺激所得增加的效果較退稅更為直接,學理上的“所得乘數”也較大,這就是凱因斯學派偏好在經濟衰退時大規模推動公共建設的道理。新當局以凱因斯為師,固無可厚非,但是,推動公共建設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及可以發揮的外部效果,像這次五百多億元補助地方當局公共建設的計劃,很多都是急就章、沒有具體內容的建設項目,花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當然會受到質疑;更何況,最近鋼筋、砂石等建材價格飛漲,“中央”要求“地方”所提公共建設計劃須在年底前限時完成,無疑對島內物價有推波助瀾的效應;“擴大內需方案”會成為眾失之的,絕不是劉兆玄一句“溝通不足”可以解釋的。

  因為對當局公共建設缺乏信心,不少人主張乾脆傚法最近星、港、韓國當局的退稅政策,將“擴大內需方案”的一千億元經費挪來作為退稅之用。坦白講,將稅款直接退還給眾多納稅人,就算每人平均不到五千元,因為受益直接明顯,人民當然叫好。惟須注意的是,新加坡及香港政府都是將歲計盈餘退還給老百姓;韓國政府也還有財政盈餘,可以挪為退稅之用,但是,臺灣當局財政困難,、“擴大內需方案”還需擴大舉債來支應所需經費。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當局會以舉債方式來退稅,這也完全不符合預算編列的原理。所以,社論最後直言,退稅之議充其量只是在野黨的花招,當不得真。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