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高教政策嚴重失衡 教育應與經濟協調發展

2008年06月17日 10:10:00  來源:
字號:    

  驪歌響起,最近許多島內大學正在舉行畢業典禮,四年的學習生活告一段落,展開人生的新里程,這本是值得歡喜的事,但據一份甫公佈的調查報告卻顯示,今年有近8成的大學畢業生擔心“畢業即失業”。臺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大學生競爭力滑落至此,高等教育政策的失當,實難辭其咎。

  臺灣在1996年自校園畢業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僅8萬多人,十年過去,如今一年畢業的人數竟已高達28萬人,這全數是拜廣設大學的高教政策之賜。十年之間,島內大學及獨立學院已由67所倍增至147所。如此廣設大學,欲使人人有機會念大學的立意固佳,但擴增速度如此之快,水準參差不齊自在預料之中,加以入學考試幾無門坎,許多學校只花心思于大量超收學生,從而人力資源的搖籃一夕竟淪為文憑製造工廠,大學生踏入職場由過去炙手可熱而至今日四處碰壁,豈偶然哉?

  去年具大學學歷者的失業率已居各學歷之冠,其中初入社會尋職的年輕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更升至13%,職場起薪比十年前還低,這些數據説明年輕學子們所以感悟前途茫茫,實非杞人憂天。更令人憂心的是,即令畢業後尋獲工作者,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者也逐年增加,試想大學四年教育未能提升學子們的就業競爭力,這除了讓初入社會的學子們心生徬徨憂屈之外,更是國家每年投入逾千億元高教經費的一大損失,國家財政疲困至今天這個局面,教育資源的浪費,豈能無責?

  依臺當局“教育部”統計,臺灣的高教經費佔GDP比重達1.9%,比日本的1.3%、德國1.1%、法國1.4%還要高,臺灣十多年來雖不斷增加高教預算,但預算的成長幅度終究趕不上大學擴張的速度,多人分餅的結果,自然迫使各大學頻頻調升學費。近日因應油電價格上揚,大學學費調漲之議又起,學子們怨聲連連,家長們憂心忡忡,十年大學浮濫擴張的高教政策讓學子們付出高額學費于前,又使其難以覓得合適的工作于後,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從成本效益分析,廣設大學的高教政策實為社會整體資源的虛擲。

  社論再從産業發展的角度指出,臺灣今天大學院校每年創造出28萬個畢業生,高級人力理應充裕才是,但産業界卻年年高呼人才短缺,近八年幾乎是年年要求當局開放外國人才來臺,這凸顯島內産業人力的供需之間已嚴重失衡,當局每年耗費逾千億元經費所培養的高級人力,居然與産業的人力需求有如此大的落差,令人驚訝。學子們固有難伸己志之嘆,但企業界何嘗無人才難覓之苦,何以致此?主管部門各行其事,八年來除了訂定一些短期救急的方案外,何曾為教育百年大計、臺灣經濟發展大計,一起認真籌劃改善之道?

  馬英九“六三三”的選舉承諾,聲言要讓臺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6%、失業率降至3%,每人平均所得8年後達到3萬美元,惟達到這三項目標的關鍵正在於人力資源的提升。如果教育政策無法與産業政策契合,如果教育政策還是只有“量”的擴張而沒有“質”的提升,如果五年五百億的一流大學預算只會用以擴充硬體建設而無奠定百年基石的雄心,臺灣莫説這八年經濟成長率達不到6%,再給10年,每人平均所得也到不了3萬美元。

  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C.Thurow)十多年前即説過:“21世紀國家競爭力的決勝關鍵不在資本,而在於人力的培養與運用。”社論認為,近年全球經濟的發展驗證了梭羅論調,馬英九若廓然有重建臺灣經濟百年基業的大志,則絕不能僅僅從事一些救急的“擴大內需方案”,必須在教育政策上大刀闊斧,徹底匡正目前這種因循泄沓、沒有熱情沒有效率的教育政策,並儘速成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機構,果能如此,未來當六月驪歌響起時,學子們才不會有憂屈與徬徨之嘆,臺灣經濟也才能獲得永續成長的動能。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