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臺灣“教改”有待更多理性與智慧的思考

2008年06月02日 14:24:00  來源:
字號:    

  當全臺焦點都放在油價電價調整與民生物資囤積之際,臺灣臺北市、臺北縣、基隆(以下簡稱“北北基”)教育當局日前通過其“一綱一本”的選書投票流程。北北基的計劃可以分兩方面來談,其一是教材取擇要走向“一綱一本”。其二是北北基要自辦基測。兩件事合起來的目的,是為了要減輕中學生升學競爭的壓力,避免學生為了基測而埋首內容大同小異的多本課本。大家都了解,如果北北基不能自辦基測,則臺北市中學選一本教材也是白選,並無法減輕學生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如果自辦基測卻不能選書,則學童還是要重復背讀多本,壓力依舊。臺灣《中國時報》1日發表社論説,總之,“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的爭議,背後蘊藏著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價值、不同的觀點,必須要逐一厘清,才能還原本質、做出判斷。 

  社論分析,如果要用最簡單的字句為當年“行政院”教改會的諮議改革方向做匯總,大概就是“多元化”三個字。當年“教改會”提出的教育現代化方向有五點,即人本、民主、多元、科技、國際。這五點之中除了科技一項外,都是廣義的多元化,也都是為了要改變臺灣長時期“戒嚴一元化”的教育體質。今日所推動的“一綱多本”,當然就是教材的多元化。要怎樣落實教材多元、避免增加學生負擔,是可以討論的。但是無論如何,臺教育當局都不能、不該拋棄多元價值;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堅持,那就幾乎是放棄了臺灣十二年來教改最關鍵的理念。 

  北北基教育主管當局日前執行的選書投票,既然大張旗鼓投票推薦,當然就會構成各校選書的壓力,實質上就是在執行教材一元。至於口頭上宣稱“與一綱多本理念吻合”、或“決定權仍在學校”,都是迂迴閃躲的政客説辭,不是開大門走大路的坦蕩做法。北北基教育當局減輕考生負擔的考量固然可取,但是否能夠依此單一考量就挑戰十二年來教改的多元化理想,恐怕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北北基應當深刻思考“多元”的實質意義。這一個關卡一旦衝破了,其後果是極為嚴重的。 

  在北北基統一選書之後,他們也同意將自辦基測問題延後決定。雖然“教育部”自認為問題已經延緩,但其實不然。如果北北基絕大多數中學都採用了選定的一種版本,在明年的基測命題時,難道命題者沒有壓力?另一方面,如果命題還是不限一本,一切照舊,學生負擔並未減輕,則現在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北北基在完成一綱一本之後,就只剩下自辦基測這一道關卡。坦白説,推動一綱一本確似違逆多元文化的價值,但是地方政府自辦基測,卻是回歸十年前的常態,也是地方自治的許可權,“教育部”並沒有什麼足以服人的理由予以阻擋。“中央統一基測”除了命題水準可能略佳之外,也沒有什麼偉大的優點。“教育部”既然棄守了一綱多本的倚天劍,那麼將來就很難再擋地區自辦基測的屠龍刀。一旦北北基兩項兵器都爭取到手,教材多元的理想就要正式畫上句點了。 

  社論指出,在現階段擔任“教育部長”確實很辛苦。教改十二年執行偏差的病症,現在同時併發。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意識形態包袱,也必須要逐步清除。“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的模糊,在教育事務上一一呈現。學生家長苦不堪言的升學壓力,最近也幾乎瀕臨潰決。再往深處探究:“一綱多本”所牽涉到的爭議,其實有部分是緣于現行課綱太過瑣細切割。正因為課綱太細,才有各版課本95%雷同的問題,也才有考生拼命補習的必要。

  上述課綱太細、課本雷同、基測集中、學生壓力、教材多元等諸多面向混同競合,乃産生今日北北基與“中央”的矛盾。面對這樣千頭萬緒的問題,臺“教育首長”必須要有智慧、有理念,才可能勉力解決。理念是為厘清本質、智慧是為切中癥結。當今臺灣的教育現況,有人描述是“一百班火車同時到站”。如果主事者既缺理念又少智慧,那麼考生家長面對的混亂與災難,恐怕會遠大於油價的調漲。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