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官方數據失去公信力 建立統計紀律迫在眉睫

2008年04月29日 13:51:00  來源:
字號:    

  鋻於臺灣“總統”選後島內房價快速飆漲,政大地政係教授張金鶚于上周示警島內房價有趨於泡沫化風險,此一説法立即引起兩極化爭議。持平來看,當前島內房價是否已出現泡沫化,有待日後認定,但是能否讓泡沫化轉危為安,則有賴當局建立更透明化的政府統計發佈機制。

  觀察歷史上幾個重要時期的資本市場所以令民眾非理性的追高,而形成巨大泡沫,市場資訊不充份及不對稱是根本原因,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前夕,投資風潮席捲全美,全體民眾追高股價房價樂此不疲,經濟學家費雪在當年秋季時還宣稱:“美國股價已經升達到一個永保高聳的平原”,但不久美股崩盤,引發了一場為期四年的經濟衰退,史稱大蕭條。

  在眾多反省這場大蕭條論文中,美國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顧志耐(Simon S. Kuznets)認為資訊不足、經濟統計品質不佳,難以提前示警,正是導致經濟蕭條的主因,於是顧志耐在二戰結束後致力於建立國民所得統計,希望借由資訊的充份揭露以避免各國重蹈美國當年覆轍。

  儘管反省1929年這一次經濟泡沫的文章不少,但以顧志耐這個見解最具建設性,不論是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泡沫、19世紀英國鐵路投機泡沫,或是20世紀美國大蕭條前夕的“新時代”投機泡沫,泡沫所以形成,皆因資訊不對稱或資訊不明確所致,如此環境,難怪民眾會時而狂喜大舉追高,時而狂悲大舉殺低,資本市場忽冷忽熱,經濟豈能無傷?

  這説明要防止泡沫的發生,政府紓解之策無他,惟有令經濟統計發佈更為透明而已,換言之,除了嚴予要求企業公佈正確財報外,由於總體經濟數據全在政府手裏,政府也必須誠實且有紀律的發佈相關統計。

  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社論表示,在市場資訊充份且明確下,即可避免股市房市泡沫非理性的擴大,臺灣經濟才能在健康的環境下穩定成長。

  遺憾的是,近年當局發佈統計報喜不報憂的心態日益嚴重,毫無紀律可言,2000年底循季發佈的消費信心分數降至歷史新低,“行政院主計處”遂決定停止發佈,同年稍晚“經濟部”也以調查品質待加強而停止發佈製造業景氣動向調查,去年8月“主計處”又無預警停止“國民生活指標”公佈,更令人訝異的是,向來由“經建會”主委、副主委主持發佈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去年9月也由於信心分數大跌,竟未公開發佈,悄然上網。

  社論認為,當局這八年來對待經濟數據的態度令人遺憾與不解,執政者聽不進壞消息固然有錯,文官體系的懦弱與唱和尤其可悲。消費信心、住宅需求動向、“國民生活指標”及製造業動向等數據的調查與編制,其目的不正在於充份揭露總體經濟訊息嗎?不是也發佈了有數年之久嗎?何以指標大好時即敲鑼打鼓唯恐天下不知,指標下滑時即以調查技術待改進等理由加以推諉?

  當局編布的總體經濟統計從經濟成長、物價、貿易、生産、財政到失業等,皆是觀察島內經濟情勢的重要資訊來源,當這些資訊被充份正確的揭露,必然有助於抑制不當的投機風潮,而使島內資本市場的投資趨於理性。惟近年來各“部會”選擇性發佈統計的作法已重創統計的公信力,是以近年當局所發佈的財政、物價、經濟成長等指標也頻遭外界質疑,這除了導致統計部門權威性受損外,更要緊的是當市場對總體指標不再信任,統計此一糾正投機風潮的功能將喪失殆盡,一旦資本市場泡沫再起,民眾投資受創,執政當局豈能無責?

  社論最後表示,統計除了可以用來核實當局施政的成果外,更可揭露總體經濟實況,有利資本市場的健全,但前提是統計必須建立紀律,只有“有紀律的政府統計”才能創造信譽,讓投資者信賴,這也是新“內閣”非加以重視不可的問題。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