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海峽冰融憶辜老:拓兩岸空間 樹文人典範

2008年04月25日 14:37:00  來源:
字號:    

  辜振甫一生經歷過許多時代的變化,有過許多不同的身分,碰觸過許多不同的領域。他從父親辜顯榮手中早早就繼承了龐大事業,戰後一度因參與“臺獨”活動而入獄,後來轉型成實業家。這一切都多采多姿。然而,在辜老去世三年後,臺灣社會對於辜振甫最清楚最強烈的記憶印象,卻是他曾經在兩岸折衝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曾經樹立的文人典範。

  臺灣《聯合晚報》社論指出,辜振甫以這種形象存在於臺灣社會記憶中,最主要是因為,辜老的風格正是臺灣社會目前最欠缺的一項條件。這種風範遠去,加以客觀條件的變化,過去幾年讓臺灣自我封閉走不出去,也吃足苦頭。

  “辜振甫風格”的核心,是自信與信任他人的細密結合,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智慧。這樣的風格,在與中國大陸談判過程中顯現得最清楚。面對大陸,辜老知道自己是誰,更重要是能綜觀大局。這些知識讓他充滿自信,面對大陸而沒有憂慮,沒有懼怕。不憂不懼,所以辜老可以表現出與談判對手的互信,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也才能在談判過程中迅速累積共識,達成結論。

  社論認為,辜振甫與談判對手建立互信,非盲目輕率所致。他理解培育這些中國大陸領導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在談判折衝過程中,辜振甫悉心運用對方能感受的文化象徵語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並降低彼此的隔閡心防。

  辜振甫令人懷念,因為將近十年來,他創造的風格在臺灣絕跡了,他好不容易拓展出的兩岸協商空間,也幾乎完全被消滅了。從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來,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溝通運作受到阻礙。兩岸隔閡,不能阻止中國繼續發展,也不能阻止臺商繼續登陸打拼,只是讓臺灣的處境日益艱難而已。這種艱難處境,直到最近再次政黨輪替發生,才見出“融冰”的契機。胡錦濤和蕭萬長會面的重大意義,其實正反襯出過去多年兩岸間蹉跎的時光,的確令人感慨。

  社論最後説,辜老遺憾“汪辜會談”沒結果,始終堅持“這工作一定有人要繼續”。但首先我們必須從辜老的智慧中學習,才能找出方法來繼續辜老沒完成的心願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