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棄若敝屣 還桃園機場昔日輝煌

2008年04月18日 15:03: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沉淪的最具體象徵,恐怕就是桃園國際機場的地位。在其前身中正國際機場的時代,各項國際評比,常名列前茅。但近年來眼看與其同時擴建的新加坡樟宜機場,年年在評鑒中獨佔鰲頭;新建未久的香港赤角機場也大放異彩,深受肯定,連韓國的仁川機場都力爭上游,早令桃園國際機場望塵莫及。臺灣《經濟日報》發表社論説,這幾個同在亞洲的東半邊,發展程度相去不遠,規模甚至多遠小于臺灣的競爭對手的機場,個個頭角崢嶸,唯獨桃園機場如白頭宮女,聊數往日風華。此情此景,豈不大似今日的臺灣!

  機場何以沉淪,原因甚多。國際商旅不再眷顧臺灣,紛紛投往他人懷抱,自然門庭冷落車馬稀,再好的機場,也難逃寂寞。也正因為門可羅雀,生意凋零,收益大不如前,各項設施老舊破損,甚至連下雨天屋頂也擋不住雨水;這樣的門面與富麗堂皇的赤角及樟宜機場,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社論指出,不過,機場沉淪與臺灣沉淪的更根本原因,則都是主政者既無心復無能。從“總統”陳水扁以下,八年來一心維護基本選票、鞏固意識形態、借機大事掠奪,對於攸關2,300萬人民福祉的臺灣經濟走向,尚且無暇顧及,區區一個連名稱都可率爾更改的國際機場,又豈在其念中?不唯無心治島而已,對於關乎施政效能的人才、專業、體制、法規,扁當局亦一皆視若兒戲,隨便任用私人、鑽縫蹈隙,偏尋巧門;在一個無能的當局官轄之下,一個機場之不治,又豈是意外?尤其今天的桃園國際機場這個臺灣的門面,乃是在“交通部”轄下一個“四級機關”掌管,則不能與樟宜、赤角、仁川等機場並駕齊驅,就毫不足怪了。

  不過這一切,目前正在命運轉變的關頭上。臺灣經濟隨著馬蕭團隊勝選,猶未就任,十餘年來的“鎖臺”魔咒已一朝打破;近來一連串正面發展,顯示“520”之後兩岸關係將大為和緩,對振奮經濟大有幫助的諸如週末包機直航、中國大陸居民直接來臺觀光、海運便捷化立即轉為直航等,都會在短時間內一一實現。過去八年深為人所詬病的意識形態治臺、用人唯私、貪瀆腐化等積弊,也可能清除罄盡;因而全球專業投資者目光齊集臺灣,臺灣經濟之大放異彩,乃指顧間事。

  社論説,臺灣經濟重振雄風,國際社會重新接軌,商旅往來如織,則做為島內大門的國際機場豈可能再嘆寂寞。因此以桃園國際機場為首的重要出入門戶必將門庭若市,再展歡顏。所堪憂慮者,只是這樣一個破落門面、規章制度處處受制,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人流、物流,不僅其不堪景況恐貽人笑柄,如果手忙腳亂、無以應付,更將使商機大受摧殘。因此,如何快速提升效率與能力,即成為當務之急。

  在馬蕭團隊的“愛臺12項建設”中,桃園航空城的分量甚重,而且被認為最有可能快速帶動房地産市場的項目之一;桃園國際機場既為其核心,必為施政重點。力推桃園航空城的桃園縣長朱立倫特別推動“桃園國際機場特別條例”,希望以此做為航空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如通過“立法”,機場將從“四級機關”屬下釋放出來,交由一個七位董事負責的行政法人治理,賦予人事、預算、主計方面的較大彈性;機場特區面積並將自目前的1,000公頃擴大到6,150公頃,除機場與原有的自由貿易港區外,增設航空産業區、經貿展覽園區、生活機能區、濱海休憩區、精緻農業發展區及機場相容産業區等,成為一個功能更為豐富健全,彼此相輔相成,具有巨大潛力的高效率新興園區。

  社論表示,此條例雖于去年即送“立法院”審查,但直到今年1月“立委”泛藍大獲全勝,乃至“總統大選”馬蕭勝出,才受到高度重視;也因泛藍“立委”掌握3/4多數席次,而大有可能今天通過初審,順利完成“立法”。

  不過,體制的存在,就為了被打破,尤其已經導致沉淪的舊體制,只要有更好的創新,隨時都該棄若敝屣。真該用心的是足以防弊興利的週全配套;這就要考驗朝野“立委”了。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