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遭遇頭號勁敵 當局面臨巨大挑戰

2008年03月28日 14:22: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刊登社論文章説,陳水扁確定下臺後,臺灣人民的頭號公敵頓然消失,這固然是莫大的幸事;為了凝聚人民意志,團結各方力量,常常還需要費心找出其他目標。但就目前的臺灣而言,這一點都不困難,因為舉目望去,問題重重、難關處處,正陷入多年來最險惡的處境。

  舉其犖犖大者,諸如凍漲了幾個月的油電價,已令臺灣“中油”公司虧損近千億,必須全民為其埋單,顯然不能長久凍漲下去;好不容易稍為回降的國際油價,日來又再上高峰,因而一旦解除凍漲,臺灣島內油價必定猛然上揚,掀起一股通膨狂潮。不論舊當局還是新當局都進退維谷,不知所措,只好拖一天算一天,讓問題不斷坐大。而且不僅油價如此,其他重要物資如銅、鐵等金屬,乃至必不可缺的糧食、飼料,價格都如飛飆漲,使通膨壓力鋪天蓋地而來,簡直無處可逃。

  社論分析,更可怕的是,這一股壓力來自四面八方,當然不是資源貧乏、高度仰賴進口的臺灣能夠螳臂當車。同時,各方專家已漸有共職,此波通膨壓力並非短期可以消散,有可能持續若干年乃至十餘年以上,隨著時間愈演愈烈。因此,通膨似大有可能成為臺灣乃至全球的頭號公敵。

  然而除了通膨之外,臺灣還面臨其他公敵;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在臺灣經濟競爭力不斷下滑的同時,島內的所得分配惡化,出現M型社會的走向,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更嚴重的是,一方面佔社會最多數的薪資所得者,實質收入停滯不前,甚至不升反降,另一方面許多中産階級快速淪為新貧階級,擴大了底層的弱勢群體。在物價穩定時,這個群體已經處境困難,一旦物價普遍升高,尤其是糧食、油、電這一類必需品價格大漲,他們更難茍延殘喘。與通膨相比,這才應該是更可怕的公敵。

  除此之外,《經濟日報》日前題為“蓄勢待發”的社論中指出,由於各國各區經濟受到次貸風暴及美元貶值與油、糧價暴漲衝擊,一片灰暗,唯獨臺灣基於兩岸開放的新機而成為唯一的亮點;再加上臺灣股市、匯市長時低迷,與其他各區尤其中國大陸形成強烈對比,因而大筆資金正蜂擁而來。這對於提振臺灣的股市、房市固有速效,但過猶不及,所帶來的副作用恐怕亦難消受。

  社論説,外資涌入,首當其衝的就是台幣匯率,目前對美元30元新台幣關卡正在苦守,但外資大量匯入時,勢難抵擋,究竟會升到什麼地步,無人敢説,26元新台幣的可怕價位已有人喊出。一旦台幣大升,目前出口競爭力已經十分遜色的島內産業,恐怕更將雪上加霜。而且大量熱錢猛然涌至,常會造成股市、房市狂熱,帶動金錢遊戲,鼓動經濟泡沫,扭曲經濟走向。這些副作用,在1970年代臺灣已嘗盡苦頭,若令其重演,傷害恐怕同樣慘重。這也是臺灣必須正視的公敵。

  再獲政權輪替的新當局尚未上任,這一個比一個兇猛的公敵已經虎視眈眈、作勢撲來,在應對上稍有差池,即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乃至相互牽引,變本加厲,而遺禍無窮。

 

  社論認為,上舉三個公敵,都十分可怕;但通膨應屬其中較不重要的一個。何以故?通貨膨脹固然為禍甚烈,但此次通膨壓力全自外來,擋不住也壓不住。唯一可做的是順勢而為,一方面借助市場機制,減用、省用全球日缺的物資,一方面極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臺灣的物價升幅相對較低,反有助提升競爭力。因此一切凍漲皆不可取,當局更要設法找出阻礙效率提升的缺口,儘速彌補,進一步整合朝野力量,投入提升效率的投資與建設,使得臺灣能一舉對抗頭兩個公敵。

 

  至於外資狂潮,唯賴有效的法令規章,加上若干獎懲手段,引入投資與建設等正途,略予舒緩;千萬不能重蹈3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覆轍,演成金錢遊戲,貽患無窮。在這一片過熱氣氛下,經濟擴張、所得提高自不待言,但分配惡化的情況會更為嚴重,如何照顧弱勢群體,因而格外緊要。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