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 重拾臺灣失落價值

2008年03月27日 13:03: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當選“總統”,所得票數創下一九九六年臺灣實施“總統”直選以來最高紀錄,七百多萬張選票裏有兩種聲音:對民進黨當局的厭棄和對馬英九的期待;待重頭收拾舊山河,便是這兩種聲音所併發出來的共同願望。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選舉結束後,媒體注意力集中在新當局如何“組閣”,以致出現許多“報派”名單,馬英九低調回應,但也承認人事的確在討論中。在此關鍵時刻,社論提出以下建議:

  馬英九向人民揭示的主願望是發展經濟,人民以選票回應,反映對這個願望的肯定。因此,“五二○”就職後,經濟分數應是馬英九當局必須拿出的第一張成績單。

  馬英九請出蕭萬長為其搭檔,並稱他為當選後新當局的經濟總設計師。蕭萬長四十年公職生涯皆從事經濟研究及實務執行,加上他卸任公職後猶唸唸于臺灣經濟發展,因此由他擔任經濟舵手,可説是一張王牌。最近股市、房市暢旺,反映出對兩岸解凍的信心,也反映出對經濟復蘇的信心。

  社論指出,選後,馬英九召開國際記者會,外籍記者提問多集中于兩岸和經濟問題,而兩岸問題也以發展經濟為核心,如開放觀光、兩岸直航、陸資來臺、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鬆綁等。馬英九的回答是:“發展經濟當然是首要目標,但當局的責任不只是發展經濟,還有許多責任,因此必須全方位施政。”

  馬英九這番話,可看出“組閣”的最高原則在於全方位。因為衰退的經濟固然需要從頭收拾,還有許多問題,如被人民詬病的教育問題、司法問題、內政問題,同樣需要從頭收拾,這都是新當局的責任。因此,新當局即使組成“財經內閣”,也必須照顧其他方面,期能齊頭並進,使“舊山河”成為“新山河”,方能使人一新耳目。

  謝長廷曾提出“CEO組閣”主張,應值得新當局參考。CEO不見得適於“閣揆”職位,但閣員賦予CEO精神,當可提高效率。蔣經國執政時期,CEO精神其實普遍存在於行政團隊中,趙耀東是個典型的例子。趙耀東以CEO精神,將中鋼打造為公營事業模範生,被拔擢為“經濟部部長”,也把這個精神帶進“經濟部”。臺灣經濟快速發展,CEO精神不僅體現在趙耀東身上,在許多官員身上也可以找到。

  全方位施政,需要全方位人才,馬英九多次表示會向各方求才,“五院”中的“監察院”、“考試院”和“司法院”由非國民黨籍任“院長”,可見民進黨提出的恐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擔憂就此打破。二○○○年陳水扁取得政權後任命唐飛為“閣揆”,不旋踵就視他為“石頭”而搬開,“行政院長”和“部會首長”遂成為民進黨的黨員訓練所,八年六易“閣揆”,阻斷民進黨以外人才興臺之路。褊狹的用人態度,不啻八年執政乏善可陳的重要因素。

 

  《經濟日報》有文指出,一位曾擔任馬英九“市府”團隊的前“市府”官員表示,從馬英九過去用人的思維來看,他將會徵詢連戰、蕭萬長、吳伯雄、王金平、江丙坤等國民黨重量級人士對人閣人事的意見,並從學界、現任優秀事務官中尋找才德兼備的優秀人才。

 

  馬英九標舉官員需德才兼備,甚至德勝於才。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期待清廉、有效率的政風,便可在“五二○”後重現于臺灣。馬英九矢志“找回臺灣價值”,清廉、有效率即為重要指標,當這個價值出現于當局時,其他失落的價值也會陸續找回。這對於日後的臺灣來説,是一個好的前景。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