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信評機構權威下滑 可做參考切勿當“神”

2008年03月11日 15:57:00  來源:
字號:    

  臺灣信評公司在整個經濟社會的運作裏,曾經被賦予極高的期待。臺灣“行政部門”曾一度相當偏愛透過這樣的外部機制,作為監理的補強,良好的評等結果,甚至是部分商品投資的起碼門坎,或機構業務申請的必要條件。 但是,隨著臺灣經濟的低迷,臺灣信評公司的角色愈來愈尷尬。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臺灣《工商時報》小社論文章舉例指出,臺灣的銀行業評等雖具有強制性,可因為競爭的關係,也傳出信評業者為了爭取業務,進行殺價,因對評等結果不滿意,而更換信評公司的個案,也時有所聞。原本地位相當高的信評業,於是跌落凡間,也得在專業與業績壓力間掙扎。

     現在的問題更為嚴重,次貸風暴的發生,讓臺灣人對信評的專業打了問號,開始懷疑,信評已成為發行機構的化粧師,擦脂抹粉讓商品變的好看,用公司的信譽挂保證,結果是,害慘了一票相信這塊招牌的投資人。

     小社論説,臺灣“財金部會”高級官員在次貸風暴發生後曾檢討道,信評制度最大的缺點是:都是從過去的資訊去發表評論,對於未來的掌握,其實未必高明,但投資人卻是拿此作為投資的重要依據。只是這個盲點,就目前來看,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取而代之。

     平心而論,臺灣信評機構仍擁有高度的專業性,但他們畢竟不是神,尤其在市場變化極大,與刻意的舞弊行為上,很難百分百的預測準確,也會有誤判的情況發生。信評的結論還是有用,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但千萬不要用“求明牌”心態去看他,這不過是很多參考依據其中的一項而已。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