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中時:臺灣十年教改 希望火花已如風中之燭

2007年11月14日 09:41: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3日發表社論指出,十三年前,臺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一份名為“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聲明,讓許多民眾不分年齡、性別及職業,自發性的結合,集體攜手跨越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為教育改革、為下一代不要忘記當年為下一代終結聯考夢魘的承諾。在政治紛擾、朝野對立的熾烈氛圍中,《中國時報》動員各地記者深入檢視當前最迫在眉睫的教育問題,探討歷經十年教改後所面臨的考驗,這不僅是媒體善盡該有的社會責任,也是是對孩子持續不變的真情關懷。 

  然而,教育問題終究是經緯萬端、千頭萬緒,舉凡師資、課程、教材及入學方式,無一不是值得社會各界檢討的嚴肅課題,譬如臺灣九年一貫課程、建構式數學,一綱多本教材及多元入學方案等,確實皆有諸多亟待檢討改進的面向。我們當然也明瞭自一九九四年以來歷經七任教長的教育改革,並非毫無成果,甚至某種程度而言,每位“教育部長”各自在不同階段都扮演不同的角色,無論任期長短、評價為何,他們其實都曾經參與過教改行列,對解嚴之後的臺灣教育皆有其一定的貢獻。 

  社論説,當記者著手規畫教育專題之際,即設定以九年人民義務教育為調查主題,畢竟這既是臺當局責無旁貸的工作,也是絕大多數人都關切的議題。但令人震驚的是,通過專題報導卻意外發現城鄉學習落差之大,已成為臺灣教育最核心的環節,而且問題的嚴重性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尤其在M型學習現象的背後,所暴露的社會結構丕變,以及貧富家庭經濟的鮮明對比。 

  舉例而言,在現今普遍富裕的臺灣社會裏,仍有像雲林口湖海邊的貧困孩子,他們若不是得串三萬個蚵殼才能換來一個月的補習費,就是窮到想買一盞臺燈都不可得!又如,臺北金華國中與後山的臺東瑞源國中、偏遠的新竹五峰國中,他們在全校中學基測成績平均分數的差距,簡直有若天壤之別。 

  社論指出,貧窮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認為臺灣教育問題的關鍵也不在於此,“因為經濟弱勢總有翻身的時候,但學習弱勢卻很可能是一輩子的苦”。換言之,原本提供一個公平的人民教育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權,是當局天經地義的責任,而今卻因伴隨十年教改的過度自由化,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已出現嚴重的城鄉落差。倘若不能及時扭轉,這種傾斜的學習差距勢必成為許多窮困家庭難以負荷的痛。 

  我們並不是要全盤否定教改,但是當年教改訴求“帶好每一個學生”,希望做到“一個也都不能少”,或者單純地讓孩子快樂學習、讓家長負擔減輕、讓臺灣教育更有競爭力等目標,卻顯然越走越遠。可是,當局或者教育決策者卻仿佛沒有聽見那些偏鄉孩子無錢補習的吶喊,沒有看到都市孩子整天奔波的無奈,徑自一骨腦兒地大談十二年教育,高談學前教育向下延伸。 

  社論説,我們不願唱高調,因為教育問題包羅萬象,從升學壓力沉重、大學生滿街跑到教育素質每況愈下,真的要仔細探究教改亂象,豈是一篇社論、一張專刊能交代的。我們只想直陳,作為臺灣教育基石的九年教育,已因兩極發展的隱憂而呈現鬆動的危機,誠如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所言,“政府再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貧窮弱勢會變成遺傳現象。”

  社論指出,孩子是臺灣希望的火花,大家都期待生命中的希望之火能燃燒得更旺盛。但回首十年教改,我們不禁要問臺灣當局,是否感受到那希望的火花已微弱如風中之燭呢?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