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虛耗空轉八年 臺灣已厭倦了機巧權謀與鬥狠

2008年02月11日 11:40: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9日刊載社論説,還記得八年前許下的願望嗎?八年,或許是真的太長了一點,那麼還記得四年前的願望嗎?時間彈指間就過去了;生活,很遺憾的,似乎沒跟上光陰的腳步,沒能與時俱進。不堪回首,就是原地打轉,八年,臺灣白走了一遭;臺灣還有沒有機會改變?就看未來兩個半月你我的抉擇。 

  這八年來,臺灣虛耗太多時間在無謂的政治爭議,打開電視,日以繼夜看不盡的藍名嘴、綠名嘴,相互指責對方的不是;選舉場子仿佛沒停止過爭鬥,中正紀念堂的招牌拆了,中華郵政的名號改了,教科書從課綱到考試,從文言文降低到“民國史”減量,核四廠停了再蓋,費大力氣進行的改革工程,耗盡臺灣資源,卻沒看到具體成果展現在人民的生活之上。放眼鄰近國家和地區,臺灣的競爭力不進反退,民眾平均所得毫無成長,甚至連最基本的臺股指數,都在大繞圈圈,成長的是當局的財政負荷,縮水的卻是民眾的荷包。這樣的生活,你還要繼續嗎? 

  回味一下,八年前的此時,政黨輪替前,躁動卻潛藏欣悅的情緒,最後的結果讓你是得是失?想一想,四年前有機會改變,卻沒讓改變成真的原因,改變不了的後果是利是弊?想一想,四年前陳水扁曾經答應過的“拼經濟”,拼到哪去了?未來四年,你到底要的是什麼?是沒完沒了的入聯、返聯“公投”?是搞了十年都開放不了的戒急用忍? 

  社論表示,選舉理應是民主國家(地區)進步的動力,但是,政治開放廿多年來,臺灣的選舉愈來愈令人難以忍受,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政治領袖們視選舉為攫取權力的最重要途徑,無視于取得權力是為了服務人民,政客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出勝選的成敗,就是無心關注民眾真正的好惡,遑論民眾的利益。更可怕的是,伴隨民主而至的竟是難以想像的貪腐,就在這四年之間,難以計數的官員因貪瀆或遭起訴或遭判刑,常任文官沒有行政中立的概念,政務官缺乏政商分際的自律,從公營事業董總到“部會”首長,任何職務都可以成為酬庸的工具,行政資源與名器,成為不折不扣的大餅,就供勝選集團分享。 

  就在這八年、四年間,所有獨立機關都遭到無情的摧折。“監察院”已經空窗三年;“司法院”動輒被政客踩在腳底下;“考試院”有個“院長”卻經常性的不務正業,就在大選前又兼管民進黨黨務改革小組召集人去了,甚至“銓敘部長”同樣不知所為何事,專事照顧特定政黨“總統”候選人的宗教選票;“中選會”甭提了,不只是“總統府”開的,簡直是政黨選務委員會;“金管會”是這些年才成立的獨立機關,卻因為首長捲入弊案,早已失去公信力。 

  社論説,“立委”選舉才結束,“總統”大選馬上就要到來,“立委”選舉國民黨拿下三分之二以上席次,算是選民對過去八年痛苦的總清算,所有的虛耗,八年,真的夠了。猶記“立委”選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沉重嚴肅地宣告:臺灣人民的心聲,我們聽到了;民進黨真的聽到了嗎?“立委”選後不到兩個月,負面選舉手法再度密集出招,從廿年前早已失效的綠卡,“監察院”財産申報早有公佈的股票進出,到所謂的“中國版走路工”,整個選舉戰術的用心依舊是扣帽子、與耍弄愛臺灣專利權。 

  可以想像,金鼠開年,鋪天蓋地而來的還有更多政治噪音。這些負面競選還有效嗎?“總統”大選每四年一次,每一趟都攸關臺灣接續的發展,廿多年的政治開放,難道不能給我們一次正派政治的機會嗎?選舉只是手段,不是攫取權力的手段,而是取得為民服務的入場券,非正道、中道的競選,已經讓臺灣社會付出八年空轉的代價,朝野政治人物還要繼續下去嗎?要求政治人物真正謙卑聆聽人民心聲,既然奢侈而不可得,要就只能用選票告訴朝野政黨,我們需要的不是機巧,不是權謀,不是鬥狠。 

  社論最後説,虛耗八年,空轉八年,不論未來藍綠誰主浮沉,都是一樁極其艱巨的工程;不論是社會重建、經濟重建、乃至政治重建工程,都不是靠負面政治手段可以達成的,我們需要朝野政黨、競逐大位的藍綠政治人物,對臺灣心懷悲憫。八年,真的夠了,臺灣需要重新開始、重新出發!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