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本土不再是專利 民進黨只勝“血統”一個賣點

2008年02月07日 09:50: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月6日刊載社論指出,臺灣的民主政治其實亂中有序,雖然會犯錯會失敗,但我們不斷努力學習成長。當臺灣人民不斷帶領民主深化成熟時,腳步落後的政黨,可能將被拋下。 

  綠卡事件已對馬英九選情造成極大傷害,一方面,民眾再次目睹了他的危機處理能力,二方面也讓基層對他愛臺灣的程度起疑。雖然不公平,但外省族群一向必須格外用力證明對臺灣的忠誠,掏心掏肺尚且不夠,何況曾經拿過綠卡? 

  社論説,無可諱言,普選通常會由代表人口主流的候選人勝出,因此少數族裔不容易當選。如果當選,則必然需要贏得主要選民的認同與信任。馬英九的外省背景,本來就是必須格外費力克服的障礙,他卻因反應遲緩,讓廿年前的綠卡膨脹成對他忠誠與誠信的反證,抵消了不少“long stay”搏感情的效應,後續影響不可小覷。現在距離大選只剩不到兩個月,未必來得及讓效應完全消散。如果沒有新的議題,馬英九可能會被綠卡問題一路緊咬到大選。 

  綠卡爭議正符合民進黨最近以來的論述基調,強調選國民黨就是選中國大陸、選統一,只有民進黨才真的愛臺灣,才是對臺灣忠貞不二的自己人;民進黨要是輸,臺灣就完了,臺灣民主也會跟著完蛋。 

  社論表示,這種訴諸族群意識、煽動被出賣的恐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操作手法,把本土價值定義得極為霸道狹隘,已經讓臺灣民主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但也許,這是學習民主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課。 

  因為,臺灣的民主發展和其他地區有一點不同:某種程度上,臺灣即使不是處於準戰爭狀態,至少也不能説是完全和平無憂。何況能夠在民主政治中當家作主,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的事。這是人性之常,而政客消費的,是臺灣民眾數十年來的集體創傷。 

  但是,如果一直陷在創傷與恐懼裏,臺灣將永遠只會瑟縮在原地,沒辦法向前進;而這對臺灣發展來説,損失可能無可彌補。唯有努力超越創傷,才能成熟;唯有勇敢克服恐懼,臺灣才能成長。如今臺灣民眾已經用選票清楚表明,大家想往前走,不希望永遠被悲情與恐懼捆綁在過去,也不允許政客繼續濫用本土價值掩飾施政無能。 

  民意既然已經發聲,朝野政黨就必須嚴肅面對。畢竟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政黨告訴人民什麼是愛臺灣,而是人民告訴政黨什麼才是愛臺灣了。但遺憾的是,民進黨“立委”敗選以來,即便有檢討反省,也完全沒有切中要害,無法面對自己真正的缺陷。 

  社論認為,民進黨真正的缺陷是,在執政的八年中,自己無情甚至無恥地把清廉、公義、誠實、是非、負責、人人平等、包容多元、保護弱勢、行政中立等價值都割捨了,甚至有樣學樣地拿公營企業及行庫作政治酬庸、把媒體當政治工具。而且因為治臺表現太差,如今對自己的施政能力已經完全信心潰散,於是只能強調僅存的本土價值,靠著恐嚇民眾抹紅對手來爭取支援。一個不標榜執政能力、提不出臺灣願景、除了血統沒有其他賣點的政黨,何其悲哀! 

  民進黨執政了八年,如今除了一些紓困和利多方案,講不出個可行可信的臺灣發展藍圖,也端不出像樣的執政成績。一味炒作族群統獨的策略,意味著民進黨對自己的其他菜色已經失去了信心,那麼。一個不相信自己執政能力的政黨,憑什麼讓人民相信將來可以做得好?

  社論指出,現在民進黨的危機,可能不只是這次的“總統”大選,而在於存在價值正在消失。因為當民眾終於發現,在民主時代,只要經由選舉産生的合法政府,都是本土政權;沒有臺灣人民的同意,誰也無法賣臺;而本土的專利權已經解除,不再是民進黨一家專賣時,獨沽一味的民進黨,如何繼續得到民眾支援?

  時代往前進,社會需求也會變化。民進黨曾經對推動民主作出重大貢獻,但如果不能提出讓民眾對未來有所期待的價值,再有貢獻的政黨也會被無情拋棄。綠卡事件是一次成功的選戰操作,但卻可能讓民進黨得以繼續當鴕鳥,無視于自己長遠的生存危機。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