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入聯公投”回到原點 謝長廷滿腹苦惱無處説

2008年02月05日 10:56:00  來源:
字號:    

  不出意外,儘管一度還曾有過爭議,“中選會”終究還是定案將入聯、返聯兩項“公投”與三月的“總統”大選同日舉辦,這意味先前“立委”選舉的結果,並未改寫三月選舉的任何議程,“公投綁大選”確定仍將是影響這次“總統”選舉的重要變數之一。而這或許也是臺灣所見證的最後一次“公投綁大選”了。 

  先前朝野政黨領袖在協商時,藍營一度想透過新“國會”的提案來為兩項“公投”案解套,但綠營終究不可能會放棄“公投”,陳水扁甚至刻意釋出訊息,若是藍營佔優勢的新“國會”企圖以“立院”提案取代入聯與返聯“公投”,則他不排除以這個決議文提出“防禦性公投”。有了這個變數,藍營就算要在“立院”針對入聯提案,也不會願意提供陳水扁在任滿前還有任何後續的操作空間,這也等於讓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正因為一切都回到原點,反而讓問題變得更耐人尋味。換言之,三月的這次“公投綁大選”,對藍綠陣營而言都形成某種“騎虎難下”之勢,對綠營尤其是如此。以謝長廷而言,“公投入聯”涉及民進黨本身的基本信仰,也是營造與藍營識別差異的重要關鍵,因而他不可能有任何回避的空間,問題在於他還要不要將之納為這次“總統”大選的主軸?謝的困境在於:首先,如果強打“公投入聯”,勢必再度引發華府、大陸的強烈反應。美國高層先前對“入聯公投”的批判主要都是衝著陳水扁,如果接下來矛頭開始轉向謝長廷,恐怕絕不是他所樂見的結果;同樣的操作“入聯公投”也一定會激化兩岸關係,這對目前謝所倡議的種種兩岸開放政策的措施,都形同是在自打嘴巴。 

  謝長廷或許不願明説的第二個理由,就是一旦將“入聯公投”納為“總統”大選的主軸,無疑就是宣示將遵循扁的路線,甚至讓扁重回到競選的置高點,如此扁謝就會再度被挂在一起。對扁而言,操作“入聯公投”的重點早已不是能否幫助謝長廷當選,而是能否借此最後機會確立他在綠營內部的歷史定位,這也是扁在任滿前唯一可以操作的議題,要他不作為,根本不可能。因而謝長廷可能與藍營一樣,都不樂見情勢走到讓扁操作“防禦性公投”的地步,那形同將發球權又送回到扁的手上,不僅謝此刻所操作的相關議題都會被擠壓,甚至他還會被扁帶著走,真要走到這步田地,謝也就不必選了。 

   綠營需要思考的另一個議題是,如果“入聯公投”的最終結局,與綁“立委”的兩項“公投”一樣,連領投所需要的門檻都沒過,將會被怎樣的詮釋?而經歷過“立委”選舉的經驗後,藍營就算不再發動拒領“公投”票,一定比例的藍營選民也可能自發性的拒領,屆時就算領投“公投”票的比例較“立委”選舉的兩成六要高,還是非常有可能衝不過門檻,綠營面對此一挫折,難道還是要像“立委”敗選一樣,全歸咎於“公投”制度設計不公嗎? 

  對藍營而言,從一開始“返聯公投”就是拿香跟拜的假議題,但為避免再被綠營扣上“反臺灣”的帽子,依情勢研判,藍營這回應不致再強力操作“拒領公投”,除了藍營選民會自發性的抵制外,藍營實在也不需要滯留在這個戰場中,因而馬英九最可能的做法就是冷處理,讓相關議題自行邊緣化,畢竟對藍營而言,“返聯公投”過不過的問題不大,以其在新“國會”的席次優勢,隨時都可以提案來補救。 

  社論最後説,無論如何,“公投綁大選”一直都是屬於陳水扁的主戰場,不僅是他創造了這個模式,也是他可以插手這次大選的唯一杠桿,而在這個戰場中,“公投”一直都只是工具,大選勝利才是目的。民進黨迄今已經操作過兩次的“公投綁大選”,代價是一步步在折損“公投”這個體制的神聖性。二○○四年是贏了“總統”選舉,卻輸掉了以“買飛彈”為名的“防禦性公投”,今年一月則是既輸了“立委”選舉,也輸掉了“討黨産公投”,下個月所舉行的“入聯公投”究竟能不能幫謝長廷贏得“總統”大選嗎?沒有人知道,畢竟如何解答這個問題,可真得要考驗謝長廷的政治智慧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