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李登輝眼中的“入聯公投” 看上去很美

2008年01月08日 09:22:00  來源:
字號:    

  李登輝的政治道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越老越艱難。目前,為了臺聯黨的生存,李登輝真的是拼了老命。儘管無論如何努力,臺聯黨的泡沫化趨勢是無可遏止的,但是,在努力的鬥爭中,李登輝道出了不少政治心得,倒是常常令人眼睛一亮的。比如日前他單刀直入,直指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是“故意製造民意”,的確是振聾發聵。

  對於國民兩黨推動“入聯”、“返聯”公投,李登輝日前説:“你問每個老百姓,臺灣現在進入聯合國,你同意嗎?每個人都同意,誰會反對?”他説,美國相當關心臺灣的民意,但民進黨現在“故意製造民意”,利用選舉來做,“(民進黨)有良心應該不要這麼做”、“你做下去以後,沒辦法得到什麼東西。”

  香港中評社今天刊載社評指出,“故意製造民意”,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但是在全面理解李登輝的意思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民意是什麼?民意能被故意製造嗎?

  民意是什麼?民意是一種客觀存在,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見和願望。民意也習慣上被稱為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産生的一時性的反應。專家認為,民意有兩個層次,即分為“原生態”的民意和真實的民意,“原生態”民意指未加整理的、初始狀態下的民意,其中也可能夾雜某些非理性的情緒。民意的第二個層次即真實的民意,這是經過調查、整理和分析過後的較為科學和理性的民意。

  民意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美國民主之父傑弗遜曾説過:“民主政府是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之上的。”西方有“人民的聲音即上帝的聲音”的説法,中國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説法。如專家指出,在封建社會,開明的統治者也非常重視民心所向。能否正確解讀民意,決定著政治家的成敗。中國古代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表達尊重民意的政治格言。

  臺灣政治制度演變至今,高度重視民意成為政黨運營的主要方式方法,這是十分值得讚賞的,是與時俱進的。對此我們沒有非議。反觀大陸,在胡溫體制下,對民意的重視也是空前的,民意的確重要,對於現代執政黨來説,高度尊重民意乃是基本前提,是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但是,民意不是與生俱來、鐵板一塊、不可動搖、不可替代、不可製造的。從“原生態”提升為科學和理性的民意過程中,留下巨大的漏洞。

  社評認為,李登輝指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是“故意製造民意”,絕對不是意氣之語,更不是胡説八道。民意如何才可以製造?結合民意的特點規律,看一看陳水扁是如何做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