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民眾嗆聲不斷 民進黨等著“變天”吧

2007年11月21日 11:02:00  來源:
字號:    

  歷史總有它的方式透露其意志。史學家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以一五八七年那年開始的小歷史,從首輔張居正過世後起的黨閥、太子之爭造成的動亂、帝王罷朝的任性、繼任首輔申時行的不作為、海瑞罷官的無奈、名將戚繼光在朝的孤獨……具體而微地點出了明朝大歷史何以崩潰。

  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分析文章説,國民黨失去政權前曾發生的事,現在都在民進黨發生了!足以讓政權崩潰的“不滿意度”,持續爬升中;加上黨內亂未平,“變天”似乎已成了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

  文章摘錄如下:

  國民黨落失政權 記憶猶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九九七那一年,因為凍省(見文末註釋1),李登輝和“臺灣省長”宋楚瑜鬧得不可開交,國民黨正酣于連戰與宋楚瑜的接班大戰;社會上發生亞洲金融風暴,臺灣籠罩在經濟崩盤的心理威脅中;可李登輝一意孤行,年底,國民黨無預警地失去了地方政權,縣市長選舉,只拿了六席、民進黨囊括了十二席。

  一九九八年,在位者與繼承人起了心結,“閣揆”蕭萬長搶救臺灣免於捲入亞洲金融風暴的績效被質疑,來自黨內的政治風暴,差點兒毀了他與連戰的搭檔機會。

  接下來,就在“內閣”表現得惹人非議,所有人又睜眼盤算著李登輝的跛腳之日時,一九九九年,李登輝任期倒數一年,李在行政權上淩駕蕭萬長,強勢主導“內閣”改組,于“立法院”拔掉劉松藩、擺上他要的王金平;兩岸上,丟出了驚動臺海的“兩國論”。也是那一年,宋楚瑜宣佈參選“總統”,國民黨分裂;同樣那一年,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天怒人怨。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二○○○年,臺灣進行了政黨輪替,國民黨首度丟掉政權。

  民進黨內鬥 民怨重演歷史

  另一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二○○五年,高雄發生泰勞抗爭事件,牽扯出來的高捷弊案,發現原來如“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這等民進黨高官,也可能這樣貪婪,民憤讓民進黨失去了地方執政優勢,倒過來寫的歷史,民進黨只拿下六席,國民黨搶下十二席(一九九七年國民黨拿了六席、民進黨囊括十二席)。

  國民黨失去政權的倒數第三年(一九九八年),連戰發生四汴頭弊案醜聞,黨內鬥爭頻頻……陳水扁下臺前的第三年,二○○五年,他的女婿趙建銘涉入“臺開案”被起訴、陳水扁本身有“公務機要費”案纏身;陳水扁為止住風暴的“一審有罪就下臺”承諾,也牽扯出“逼宮”的內鬥。

  李登輝下臺前一年(一九九九年),有一個為防跛鴨持續展現意志的“總統”;一個因宋參選分裂的國民黨;一個處於“九二一”大地震悲鳴無望中的社會。

  如今曆史依舊敘述著同樣的故事。陳水扁下臺前一年,是一個被未來接班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指責“再管下去臺灣會一無所有”的“總統”;有一個在初選中廝殺到無法再為彼此兩肋插刀的民進黨;這是一個有“南阿珠、北查理”,小老百姓豁出去嗆聲領導人的失望社會。

  兩個故事有著相同的軌跡。在現任政權結束前的倒數第四年,地方政權易主,啟動了輪替的氛圍;接著,同樣有領導人發生醜聞,黨內鬥爭頻仍,執政班底內外交迫的跡象;到了現任領導人的最後任期,在位領導人都不願跛鴨、強勢主導政局,內政上也皆有或因經濟、或因災難産生的困局。

  第一個故事的結局,國民黨失去政權;進行式中的第二個故事,在即將任期屆滿的陳水扁政權前,是否也正剖析這可能變天的警示?

  阿珠嗆出象徵崩潰的不滿意度

  歷史有它警示的方式,數字也有它透露訊息的模式。長期研究選舉投票行為的臺大政治係教授洪永泰曾指出,臺灣人投票,常常是“因為不認同一邊而投給另一邊”,當“不滿意度”愈高,變天的可能性就愈高。

  臺灣《天下》雜誌提出的二○○七年幸福城市排行榜中,施政滿意度倒數幾名的縣市長,不滿意度都超過二成五,甚至三成以上,洪永泰當時便提醒,民眾對縣市長的施政不滿意度如果超過二成五,其爭取連任會倍感艱辛;不滿意度若超過三成,變天的可能性極高。

  相較于“滿意度”,“不滿意度”更能表白人民的投票意念,那麼陳水扁當局的“不滿意度”,會訴説出什麼來?

  根據《中國時報》的民調,民進黨二○○五年的施政不滿意度是47%;二○○六年的不滿意度到了五成;二○○七年的不滿意度是54%。就《聯合報》的數字看,二○○四年陳水扁連任初期,不滿意度是33%;二○○四年底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失利不滿意度飆到了51%;二○○五年十月,高捷弊案讓不滿意度再上升到54%;二 ○○五年縣市長慘敗後不滿意度高達62%。TVBS二○○六年做的執政六週年民調,不滿意度高達70%。

  不同媒體執行民調的時間與基礎或有不同,卻都呈現出同一態勢:人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意度”一直在飆高,如果地方政府不滿意度超過三成就有變天的可能,那麼對執政黨高達七成的“不滿意度”,又説出了什麼樣的可能性呢?再加上查理與阿珠這等市井小民的嗆聲,“變天”會不會成為最終的答案。

  但是民進黨會就這麼認了嗎?一直以來,民進黨認為內部只有兩種氛圍,一是“一定會贏”;二是“贏了再説”,“輸”成了民進黨“不能説的秘密”。

  真的沒有人認為可以“輸”嗎?

  內亂未平 黨內各有所思

  不是的,一位新係大老就説,“不一定要贏。”他指出,過去民進黨再怎麼吵,到了選舉,會一致對外。不過,“過去的民進黨也從來沒把初選搞成‘內部清理’!”他説:“作戰前搞內部清理,怎麼可能團結對外。”他更明白地講:“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打仗前就清理門戶,等你們打贏了,我們不是更慘,還有我們生存的空間嗎?”

  除了“餘悸猶存”,恐亦有“余怒未消”。對於黨內初選造成的傷害,新係大老吳乃仁證實,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從來沒有跟他們好好地談過,他説:“是有見過面啦,但見面都是‘套劍光’(臺語),講些場面話啦。”

  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説,對新係而言,謝長廷在初選時對新係的出手,絕對是“滅門之恨”,這樣的憤恨一直沒有處理,在民進黨內頗具戰力的新潮流,會真願意幫謝長廷?吳乃仁回答得令人玩味,他説:“你説呢!”他輕鬆地説,“反正叫我來開會我就來開會,要我講話我就講話,該出席的就出席,該做的都會做啊!”

  另一新係高層解釋,就是這支一直被訓練成“敢死隊”的隊伍,現在“人家叫我們去站衛兵,我們就去站衛兵”。

  在民進黨,已出現三派:有自覺一定會贏的謝陣營,有認為先贏了再説,如扁等一群人;也有自認“能力不足,檢討反省”中的新潮流。

  國民黨失去政權前,內部也有這三種反應。前“財政部長”邱正雄,二○○○年投票前的一次“行政院”會後,曾興致勃勃地對著國民黨“副總統”搭檔、時任“閣揆”的蕭萬長説,“我們勝利在望,九七金融風暴留下了很多問題,先前不好處理,等我們拿下政權後可以大刀闊斧一番。”當時,掌握情資知道自己選情不妙的蕭萬長,在送走邱正雄之後,喃喃地念著,“真是個老實人。”

  那時覺得先贏了再説的,是連戰的重要家老、前“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國民黨出了什麼問題,徐立德清清楚楚,但和現在民進黨一些人的心情一樣,“先拿下政權再説,不然就什麼都完了。”

  可當時處於國民黨較外緣的青壯派官員,卻不是沒有“讓國民黨輸一次”的心情,那個時候,他們也有如此這般“不能説的秘密。”

  二○○○年,各有所思的國民黨,面對的是全黨上下一心只想拿下政權的民進黨;如今,各有所思的民進黨,對付的是全黨上下一心只想拿回政權的國民黨。

  歷史這樣説,數字那樣講,政治現實雖欲言又止,卻都在敘述著同一件事,一個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變天”。

  藍世聰:政權交回國民黨,過去八年就白費了。

  面對變天的可能,民進黨副秘書長藍世聰指出,人民有沒有耐心知道,民進黨僅以八年的時間,還不足以改變臺灣的政治環境,這是選舉策略上需要考量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把政權交回國民黨,過去八年的改革就白費了。”

  只是,不想變天,不止要説服人民,黨內同志恐怕也要擺平。對此,藍世聰認為,從過去到現在,人民不喜歡看到民進黨“不團結”,他説:“不管是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藍世聰進一步表示,影響勝選的,不是黨內某些人的心裏狀況,“而是人民,每次都是。”他説,不管爽不爽,都要面對選民,“就算是裝的也好”,要對人民有交代。

相關閱讀:

  南阿珠北查理成明星

  據島內媒體報道,日前真實上演“小蝦米對大鯨魚”的肉販“阿珠”,成了高雄市建興市場女英雄。

  阿珠所在的建興市場位於高雄深綠大本營的三民區,但因經濟實在太壞,民眾荷包縮水、攤販生意難做,心直口快的阿珠,前日在呂秀蓮“視察”市場時説出攤商心聲。

  不料呂秀蓮事後對媒體表示,那名女豬肉攤販生意不好,要了解原因是什麼?

  不少民眾則特意來買豬肉聲援她,有人一口氣買了五斤香腸,有人專程送剪報給她。原本心情不好的阿珠,看到豬肉賣光光,頓時笑逐顏開。對呂秀蓮説阿珠的豬肉比別人貴,阿珠又嗆説“比別人貴怎麼賣得出去?”

  至於日前在臺北音響影視大展對陳水扁嗆聲的“嗆扁查理”,昨天也重回世貿展場。他説,他曾是民進黨的忠實支援者,但看到民進黨執政以來人民生活愈來愈痛苦,自己事業也失敗,“一時氣不過,才會在展場忍不住對陳水扁嗆聲。”他難過地説,嗆扁之後確實很害怕,才會躲了一天,但是,“小老百姓總要過生活,我躲一天,就是少一天的收入。”他和家人商量之後,決定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查理因嗆扁一夕成名,昨下午恢復營業後隨即有民眾向他買太陽眼鏡,並讚查理為人民説出心聲;昨天下午才開張,就已賣出超過十副。還有參展廠商則聲援查理暗罵陳水扁,“臺灣有三好,那個人是‘四好’(閩南語:死好)。”

 

 

註釋1:

 

  凍省:也叫“修憲凍省”,即是以“憲法增修條文”的形式,通過凍結“臺灣省長”、“省議員”選舉,虛化現在的省級建制,使其有名無實。這種變相取消臺灣省建制的做法,實際上要在政治體制上和法律上改變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的事實,為反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分裂活動製造“法制根據”,從而製造“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假像,在體制上完成“獨立建國”準備。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