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審時度勢無奈變局 善變李登輝終成政治孤魂

2007年11月30日 10:11:00  來源:
字號:    

  即將出版的十二月號《中國評論》發表題為“李登輝變局:無可奈何花落去 ”的卷首語,全文如下:

  李登輝又在攪局了:在臨近臺灣新一屆“立委”選舉倒計時的關鍵時刻,李登輝突發重手,將臺聯黨內屈指可數的二位重量級“立委”廖本煙、黃宗源開除黨籍,並以此宣示臺聯絕對不是“花瓶政黨”,要走自己的路,重新回復臺灣主體性。李登輝的舉措,不但在其黨內引發強烈風暴,亦對臺灣政壇投下重磅炸彈。一些人士解讀為這是臺聯“正式向民進黨宣戰”。 

  李登輝對陳水扁及民進黨的不滿,在臺灣政壇早已不是秘密。問題是,他何以選擇新一屆“立委”選舉的關鍵時刻大舉“清黨”,公開向民進黨挑戰,卻耐人尋味。 

  明面上的理由,主要是由於民進黨與國民黨聯手推動的“立委”選制修法,明確規定了自下屆起,臺灣“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法,且“立委”人數大幅減半。這意味著未來臺灣政局將註定是兩大黨的天下,小黨的生存空間,完全取決於大黨的容忍與包容度。換言之,小黨的泡沫化只是遲早問題。而臺聯黨由於政治取向與民進黨幾無二致,完全靠李登輝一人的政治聲望支撐,其主要成員,又不外乎來自國民黨的叛將。要想與民進黨爭食“本土”大餅,可謂困難重重。 

  可以説,在新體制下,臺聯能否生存,完全看民進黨的臉色。這本來就令曾為“政壇天王”的李登輝難受,加上“派系共治”的民進黨不像國民黨那樣,能夠做到對親民黨的“禮讓”;原本就因為“立委”席次減半而面臨僧多粥少困境的民進黨,內部已經擺不平,遑論讓給外人。因此,幾次協調都難成局。眼看選舉在即,臺聯黨內一些要角為延續政治生命,早已與民進黨暗通曲款,欲“帶槍投靠”,無怪乎李登輝要清理門戶了。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李登輝對於陳水扁和民進黨執政無能的極度不滿。作為資深政客,李登輝敏銳地察覺由於民進黨執政無方,致使臺灣經濟顯著衰落,民生凋敝,民怨沸騰,不僅無法實現他多年處心積慮欲達成的獨目標,更令獨思潮在臺灣大幅退潮,為民眾所厭倦,這是李登輝所不能容忍的。 

  只是李登輝沒有想到的是,當今臺灣的沉淪、經濟的凋敝,追根究底,他就是始作俑者。正是在他執政時期出臺的“戒急用忍”政策,封殺了臺灣經濟發展的生存空間,使臺灣錯失了借助大陸經濟高速發展而加速轉型的良機。也正是在他的“奶水”滋養下,民進黨快速發展,提前奪得政權。在思想觀念、人才儲備、執政能力均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民進黨上上下下沉迷于飽嘗執政大餅的喜悅中,腐化蛻變、擁抱“黑金”,早已將當初“黨外時期”的理想信念、社稷民生拋在腦後,以統治新貴自居。 

  臺灣政壇有“李登輝善變,陳水扁善騙”之説。儘管年事已高,但李登輝仍然不會坐以待斃,“清黨”就是他最新的變招。借助“清黨”,李登輝一方面表明他的臺聯黨與民進黨的區隔,他要開始走“中道”路線了;另一方面希望能夠整合臺灣社會的第三勢力,另覓空間,尋求藍綠之外的第三條道路,並以此影響、裹挾明年大選的勝利者,從而延續他的臺灣政壇“太上皇”的地位。 

  李登輝的政治變局是否有效、能否達到預想的目的,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不過,從他遭遇民進黨的無情嘲諷、割喉以及第三勢力的抵觸來看,他的目標很難實現。畢竟,“萬變不離其宗”,李登輝固執、偏激、多變的本性決定了他的命運——臺灣媒體總結:從“民主之父”變成“黑金教主”;又從“黑金教主”變成“獨教父”;再從“獨教父”變成“政治孤魂”。 

  如此善幻多變,最終卻只落得“政治孤魂”的結局,可謂“無可奈何花落去”。 李登輝的終局,讀者不妨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