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分歧凸顯窘境 民進黨內部博弈結果難料

時間:2007-11-22 10: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網友惡搞奧斯卡,扁謝因《同墻異夢》獲頒終身成就獎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刊登署名文章指出,近來,在兩岸經貿議題上,陳水扁和民進黨下屆“大選”候選人謝長廷幾度不同調。與其將此解讀為“政治雙簧”和“分進合擊”的選舉策略,不如説這凸顯了謝長廷的窘境,更進一步説,反映了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固守“激進臺獨”立場與候選人選票最大化戰略的矛盾。

  全文摘錄如下:

  扁謝路線分歧加劇
  
  陳水扁與謝長廷之間,最近在兩岸經貿政策上頻頻交鋒。謝長廷11月8日在臺北美國商會演講時強調“兩岸財經要鬆綁”,並明確表示“我支援直航”,明顯與當前主導兩岸經貿政策的陳水扁不同調。11月12日,謝長廷再度強調“贊成兩岸開放”,提出“希望開放臺灣企業對大陸投資40%的上限”和“大赦臺商”,並直言批評“再管下去,臺灣將一無所有”。面對謝長廷在兩岸經貿政策上的一再表態,陳水扁針鋒相對地説在他任內“絕不會開放”,並指稱謝所提建議只是“選舉語言”而已。

  扁謝不斷隔空交火,凸顯兩人在兩岸政策上的路線分歧,而且這一分歧似乎沒有減緩之勢。11月16日,在深綠媒體發出“兩岸政策不能太親中”的聲音後,謝長廷仍明確對引進陸資、外資、臺資等“三資”證券市場會更活絡的觀點表示認同。

  凸顯謝長廷的窘境

  面對扁謝在兩岸政策上的明顯不同調,島內有媒體將此解讀為“政治雙簧”和“分進合擊”,即為了贏得明年的領導人“大選”,陳水扁主要穩固深綠基本盤,謝長廷則搶攻中間選民。這樣的分析固然不無道理,但筆者認為,這種不同調更多地凸顯了謝長廷的窘境。

  應該説,謝長廷多次在兩岸政策上表達與陳水扁不同的意見,主要還是基於選舉因素的考量。總的來看,此次領導人選舉對民進黨來説是一場異常艱困的選舉,因為民進黨正面臨創黨以來最大的危機。首先,以“地方包圍中央”起家的民進黨,目前僅掌握著6個縣市的執政權;其次,民進黨高層弊案的頻頻爆發導致民進黨自身形象十分不堪,光是民進黨此次公佈的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候選者前10名中,就有3人涉弊,2人被檢方起訴求刑,社會觀感不佳,對選情造成不利影響;最關鍵的是,民進黨上臺後,臺灣經濟持續低迷,物價飆漲,許多中下階層民眾生活困窘,這對向來只會拼政治不會拼經濟的民進黨而言更是難以掩蓋的現實壓力。

  在臺灣,由於領導人選舉與“立委”選舉性質不同,選民的考量也有所不同。在當前藍綠陣營相持的情況下,通過人脈關係、派系等因素形成的基本盤,在“立委”選舉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而在領導人選舉中,除了候選人自身形象和能力之外,候選人所在政黨也是選民抉擇的考量對象,其中政黨在競選議題上的主導能力和競爭態勢更是影響選民投票的重要變數。

  從態勢上看,島內選舉是一場多面向的議題戰。在經濟議題上,民進黨顯然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當前,臺灣經濟低迷,中下層民眾的生計問題日益嚴重,這對民進黨的選情帶來很大變數和壓力。加上在民意調查中支援率的長期落後,謝長廷的焦慮可想而知。他不得不去努力爭取除15%死忠“獨派”之外的選民,亦即所謂的“中間選民”。為此,他唯一的途徑就是尋求在薄弱的經濟議題上有所突破,兩岸經貿開放則成為最有可能的突破口。謝長廷日前一系列的主張和倡議表明,他正試圖在國民黨最擅長的經濟戰場上有所斬獲。於是,謝長廷選擇與忙於鞏固“臺獨教父”地位的陳水扁有所區隔,並不惜與之唱反調。

  民進黨的深層矛盾

  扁謝兩岸政策路線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兩人目前主要針對的選戰不同所致。陳水扁回鍋擔任黨主席後,首先要面對的是“立委”選戰,然後才是領導人大選。由於“立委”的競爭主要在地方,基本盤是主力,因此與“統獨”相關的政治及意識形態議題成了陳水扁操盤“立委”選戰的主軸。這無疑會與謝長廷為贏得領導人大選積極向中間選民拓展票源的立場相衝突。

  然而,往更深層次挖掘,謝長廷的窘境折射出了民進黨內固守“激進臺獨”立場的意識形態派與選舉導向派之間的戰略矛盾。“臺獨”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之一,“激進臺獨”勢力在民進黨內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在過去的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選舉立場的確立過程事實上都是一個領導人候選人為選舉競爭需要走中間路線與“臺獨”基本教義派相互博弈的過程。在1996年的領導人選舉中,“激進臺獨”思想在民進黨內的博弈中勝出,從而主導了民進黨的競選方向,最終導致民進黨的敗北。到2000年時,陳水扁在民進黨全黨“先贏再説”的默契下,得以超越基本教義派的制約,通過走“新中間路線”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吸取這一敗一勝的歷史教訓,謝長廷希望在堅守“本土”的同時,通過彈性的兩岸政策主張宣傳,削弱國民黨候選人在經濟議題上佔有的優勢,將自己成功地塑造成為務實的“本土主義者”,爭取中間選民支援,最終獲得選舉勝利。

  然而,謝的兩岸開放訴求,能否爭取到中間選民還未可知,深綠便已表示出了強烈不滿。對深綠人士來説,鞏固本土路線、追求朝野共識、發展兩岸關係等政治議題有其先後順序,鞏固本土路線一直處在政治考量的第一位。在謝長廷提出與陳水扁不同調的兩岸政策主張后,親綠的《自由時報》馬上發表社論,對謝長廷提出了強烈質疑,認為謝長廷的主張不利於“本土政權”的延續,兩岸經貿開放使得兩岸勢必由經貿統合邁向政治統合,從而使“臺獨”變成不可能,並誓言要“含淚而不投票,給背離臺灣利益者一個慘痛的教訓”。面對來自黨內“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強力掣肘,謝長廷能否突圍?

  應該説,使民進黨能繼續執政,本是扁謝的最大公約數。因此,當前扁謝不同調是“立委”選舉前的暫時性分歧還是不可調和的方向性衝突,還需要持續的觀察。而民進黨最終的選舉立場如何,則要看“立委”選舉結束後謝長廷與民進黨內“臺獨”基本教義派博弈的結果而定。

  (作者郭艷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人員、博士)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