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找回鬥志堅定信念 中間選民絕非無用之輩

2007年12月13日 13:57:00  來源:
字號:    

  謝長廷説,民進黨內“有人”提出選舉戰略,認為只有綠的熱情動起來才會贏,“中間選民沒有用”。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所謂中間選民“沒有用”,有兩個意義:一是指謝長廷走和解路線是浪費時間,不會成功;二是指中間選民不值得爭取,這些人根本不會去投票。民進黨目前的衝突策略,即是根據這樣的邏輯而來:用幾近“內戰”的方式將政治歧見極端化,一則鞏固深綠票倉,二則讓社會中間地帶的選民灰心喪志。將這些中間的變數排除之後,民進黨即可割取以小搏大的機會。

  民進黨之所以視中間選民如糞土,除了知道自己的執政表現並不符合他們的期待,更深知臺灣中間選民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失望、容易放棄。

  民進黨既無法爭取中間選民的歸心,就刻意要做到讓這些人不去投票,減少他們的“危害”。亦即,中間選民若不能變成己方的“分子”,至少要使他們無法成為投票的“分母”,這就是“中間選民無用論”的戰略基礎。

  社論説,無論此一理論是否正確,民進黨的戰略變化其實反映了“中間選民”在臺灣的悲涼處境。八年前,若非中間選民對民主及自由的強烈期待,民進黨不可能締造政黨輪替;但八年後,這些選民面對這個變質、低能且蠻橫的執政者,卻發現自己已無任何中間地帶可以據守。這些年來,民進黨不僅將政治版圖割為藍綠二塊,臺灣人民更被分為非藍即綠兩類;任何人站出來,馬上被貼上色塊標簽或族群標記。試想,學術界和專業界全被剝奪了客觀角色,“民間社會”成為泡影,臺灣的“中間”在哪?

  比起經濟的委頓,臺灣社會中間地帶崩毀的嚴重程度絕不容忽視,因為許多深刻的價值問題已被推向無法討論的地步。近年,社會焦點皆被導向高度抽象的政治議題,而熱門政治焦點又集中在“公投”、“去蔣”、入聯等與現今人民無關的假議題上,環保、社福、勞動權、社會變遷、公共品質等問題均遭輕忽和抹殺。再看,當局近年在政策上的徇私揮霍,民間毫無發言或制衡的空間,只能眼睜睜看著公産被濫用、法制被踐踏。這種社會無力、人民喑啞的景況,正是臺灣民主的大倒退。

  社論認為,臺灣民主淪落至此,除了應歸咎政客的自私和霸道,人民也不能不捫心自問:我們何以縱容政治人物至此?平日自許為“中間選民”的人也需想想:自己守護的是什麼價值?是要平衡藍綠?或是要維護公平與正義?

  臺灣中間選民並不缺乏理想,但他們欠缺的是鬥志和堅定。過去臺灣選舉的“鐘擺效應”,基本上即反映了中間選民的積極平衡選擇;但這種平衡或補償心理也往往可能受到政客有意識的利用,二○○四的“三一九”槍擊案及去年高雄市長的賄選傳聞,最後造成選舉以些微差距翻盤,與此不無關係。亦即,中間選民的“憐弱”取向,有時衍為不可自抑的“搖擺性格”,而為投機者所趁。

  社論指出,更令人擔心的是,經過八年頓挫,失去“中間”寄託的選民,逐漸衍生一種憤世、遁世的犬儒心理。近幾年出現的“兩個爛蘋果”理論、“廢票”理論和“投小黨”理論,或有其不同時空及立場的考量,卻無意中助長了人們退縮的“犬儒”思維。臺灣中間地帶的委靡,與此不無關係。

  以臺灣目前的狀況言,中間選民如果一味選擇逃避、畏葸(編輯:w岢ixǐ  畏懼,害怕。),那和選擇支援邪惡勢力亦沒有兩樣。事實上,民進黨之所以敢提出“中間選民無用論”,就是看穿中間選民的搖擺,賭的也是他們的虛無;只要能更激化選情,讓更多中間選民不參與投票,綠營的勝算就更大。

  中間選民們,你累了嗎?你對臺灣政治放棄希望了嗎?如果是的話,已可證實民進黨的理論正確;當中間選民從“中間”退場,臺灣的政治就繼續向黯淡邪惡的深淵墜落。

 

編輯注:

  “兩個爛蘋果”:李敖曾評論臺灣的選舉,是從兩個爛蘋果裏選一個比較不爛的,蟲比較少的,勉強能吃的。“兩個爛蘋果”理論早在2004年“總統”大選時出現,選民認為兩黨(國民黨、民進黨)已經是爛透了的壞蘋果,已經沒藥可救,他們也不想再選擇其中的任何一個,也有人在觀望徘徊,猶疑地想找出兩個中還有一點希望的。

  “廢票”:早些年臺灣一黨專政,許多人便在投票時故意投廢票(把圈圈蓋在格子外或兩格之間,就是廢票),用以彰顯對當局的不滿,是謂“賭爛票”。“賭爛”是臺語直譯,就是“很不爽”的意思。

  “投小黨”:大選越臨近,國民黨與民進黨爭鬥越兇狠。島內出現一種聲音,呼籲第二票“政黨票”不投兩大黨,扶植小黨,用第三種聲音,擺脫藍綠惡鬥。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