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執政無能不敢負責 找臺商當替罪羊

2007年12月13日 09:25:00  來源:
字號:    


  呂秀蓮日前表示,臺灣經濟不好,肇因于臺商將産業外移,導致失業增加、消費不振;不能老是怪陳水扁與民進黨。呂“副總統”怪罪于臺商,未免言重了,難道執政黨沒有責任嗎?恰恰相反,事實證明,臺商是拉動臺灣經濟的主要動力,反而是執政無能、反覆無常的民進黨當局,要為臺灣經濟的衰退負主要責任。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就臺商將産業移往大陸,對臺灣經濟的得失,提出看法。

  文章説,臺灣自2000年政權輪替至去年的七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以及2006年的出口金額,雖已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但每年經濟還有3.8%的成長,出口每年更有8.9%的增加,難道不是臺商的貢獻嗎?

  文章指出,臺灣資源貧乏、市場狹小,出口的消長,常是臺灣經濟榮枯的關鍵。在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出口1,237億美元,2006年增至2,240億美元,增加1,000億美元;主要因臺商到中國大陸投資,其所需設備、原材料、元器件、半成品等,多向臺灣購買,誘發了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七年來臺灣對中國大陸(包含香港)出口增加近600億美元,佔總出口增加的60%;這六成就是臺商的貢獻。若不是對大陸出口的大幅增加,臺灣對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每年只增加5.2%,較總出口增加8.9%,下降40%,其情況將更慘了!

  由於臺灣對中國大陸進口還有很多限制,以致臺灣對中國大陸貿易,是出口多進口少,每年都有鉅額出超;七年來累計對中國大陸出超高達3,000億美元,是臺灣總出超1,259億美元的2.36倍,若不是對中國大陸的鉅額出超,臺灣早已成入超國家了。對中國大陸的鉅額出超,不僅讓臺灣的外匯存底持續增加到2,700億美元;更因出超的不斷擴大,創造大量需求,在近七年來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外需的擴大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呂秀蓮指出,因廠商移往大陸,如紡織業及製鞋業等,産生了數萬人失業,的確如此。不過由於臺商出走大陸,帶動對大陸出口的快速增加,去年已高達892億美元,較1999年增加近600億美元,估計可為臺灣創造110萬人以上就業機會,遠超過臺商出走所裁減的失業人數,而使近七年來臺灣就業還能增加72萬人,失業率自2002年5.17%的高峰,去年回降至4%以下。

  顯然臺商不僅不是臺灣經濟不好的罪人,還是出口、出超、外匯存底增加、經濟持續成長以及失業率回降的最大功臣。

  但在最近七年韓國、香港、新家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能超過5%,而臺灣只有3.8%,主要關鍵是政權輪替當年10月27日,在無預警情況下,臺當局突然宣佈已興建三分之一的核四發電廠停建,震驚海內外,使第二年(2001)臺灣淪為50年來經濟首度負成長;爾後各年除2004年經濟成長率超過6%外,其餘各年均低於5%,致使平均每年落到3.8%的低成長,也是臺灣60年來成長率最低的年代。

  雖執政當局一再將臺灣2001年經濟負成長的責任推給國際經濟不景氣,但韓、港、新同樣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地區,它們七年來平均都有5%以上的經濟成長,而臺灣卻落到3.8%,顯然除國際經濟不景氣外,臺灣本身也出了問題。政權輪替當年的前三季,臺灣投資還呈兩位數成長,唯在核四停建後,顯現新當局政策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政策搖擺不定,不可預測,嚴重破壞多年來好不容易創建的良好投資環境,讓業者與民眾對新當局失去信心,外商亦為之卻步,當年第四季投資即轉變為負成長。至2001年第二季國際經濟開端進入不景氣,全年民間投資重挫27%,使2001年經濟淪為2.17%的負成長,顯然停建核四是造成2001年經濟嚴重衰退的罪魁禍首,國際經濟不景氣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不久後核四雖然復工,但傷害已造成,而當局政策的反覆無常依然如故;更嚴重的是當局施政將過去經濟建設行為首位,改為“勝選”與爭取“選票”為施政的主軸,拚經濟只是口號,爭取“選票”的工具。近年更為轉移貪腐與執政無能的目標,不斷拋出新議題,分裂族群,挑起政黨惡鬥,整個當局陷入空轉內耗,投資環境遭受嚴重衝擊,國內投資率,直到當前仍未恢復到政權輪替前的水準,經濟成長率焉能提升?

  由於投資不足、經濟不振,失業率雖回降,但仍較政權輪替前高出1個百分點,失業人口七年來增加45%,無業貧困繳不起孩童營養午餐費者不斷增加,甚至全家燒炭自殺的也時有所聞;七年來特困戶人數增加60%、自殺人數增加93%、刑事案件在蘇貞昌大力拚治安後,臺當局發表的刑事案件果真大幅滑坡,但仍較七年前增加33%,治安敗壞未見優化等等,這些誰該負責?昨日《聯合報》所作的民意調查,臺灣歷屆“總統”誰對臺灣貢獻最大,陳水扁只有5%,僅及蔣經國的十分之一;在功過比例方面,認為陳水扁過大於功的高達54%,功大於過的只有5%,已給了明確答案!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