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臺商屢屢建言 扁當局應有所感悟

2007年11月23日 16:02:00  來源: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天刊文説,臺灣的兩個選舉日益臨近,島內除了藍綠兩大陣營唇槍舌劍之外,一些有財勢的臺商,包括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和前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等,也借助這樣一個機會,闖進公眾視線,成為媒體焦點。他們公開向兩大政黨參選人建言獻策,呼籲改善兩岸關係,重視經濟發展。這些“不問政治”的企業家異乎尋常的舉動,其心也誠,言談舉止中無不透露出對扁當局施政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有所期盼。

  開放呼聲曠日持久

  文章説,兩岸開放交流已經整整二十年,臺商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到大陸投資謀發展,到去年為止,實際投資額已達四百多億美元,在大陸投資的臺商人數估計有七十五萬。從自身利益出發也好,從臺灣整體利益出發也好,臺商希望扁當局在兩岸經貿政策上能夠鬆綁,能夠開放,要求和呼聲曠日持久,從未間斷。

  王永慶是臺灣大企業家,“政黨輪替”陳水扁上臺執政後,他曾存有幻想,以《正視臺灣經濟處境,採取必要對應措施》的萬言書向扁當局陳情,指責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把臺灣經濟帶入困境,對扁當局在兩岸政策鬆綁上寄予期望。可後來還是失望了。日前,他再次打破沉默,指出臺灣近來已被韓國超越,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證明“臺灣努力不夠”。他期望馬謝兩位候選人“講實在話就好”,只要對臺灣整體有利的方案,都應該趕快去做。他説,好比“三通”,“政治以外,好不好大家都知道,不是我一個人在講”。

  兩岸經貿政策是兩岸關係的一項重要內容。扁當局堅持所謂“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限制政策,根本原因在於扁強調臺灣“主體”意識,堅持“臺獨”路線。尤其在雙向投資、金融合作、兩岸直航和大陸民眾來臺等方面,以種種藉口加以限制,損害了臺商利益,削弱了臺灣競爭力。

  和平發展大勢所趨

  文章指出,扁當局的重政治輕經濟造成臺灣亂象,經濟滑坡。十二年前到大陸發展並取得驕人業績的王文洋,通過舉辦“臺灣競爭力論壇”的方式,邀集學術界和政界人士參與研討會,抨擊藍綠惡鬥,對當前糟糕的社會經濟環境表示憂心。他還發表“重建美麗的臺灣”一書,提出自己對重振臺灣經濟、區域發展策略、解決兩岸僵局和臺灣當前政治問題的見解,強調這是對臺灣政策的建言。他甚至還萌發過要自己站出來參選的念頭。而涉及與投資大陸有關的“和艦案”,被當局起訴,剛被二審宣判無罪的曹興誠,則是毫不避諱,點住扁當局的死穴。他在島內各大報刊登公開信,呼籲馬英九與謝長廷兩人合作,推動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徹底解決兩岸問題,終止臺灣島內目前的惡鬥。他提出民意高於統“獨”,要以“統一公投”為臺灣現狀提供法源基礎。

  文章最後説,臺商的利益是臺灣民眾利益的一個重要部分。臺商關注企業切身利益,關注臺灣未來發展,所表達的正是千千萬萬台灣民眾的心願。對臺商的建言,扁當局和未來的執政者應當有所感悟才是:改善兩岸關係是一個民心的趨向,是大趨勢,不能夠再被拖延下去。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