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物價上漲趨勢不減 臺媒建議當局主動應對

2007年12月07日 11:01:00  來源:
字號: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公佈十一月物價概況,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高達四.八%,創下近十一年來次高紀錄,惟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年增率卻高達二.三六%,創下1999年三月以來新高紀錄,而且已連續五個月超過值得注意的一%;另外,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也高達14.9%,創下十二年多以來新高紀錄。總計大多數物價指針顯示,下一波物價壓力正在快速、大幅形成中,雖然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聲稱會採取適當因應措施,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認為,島內的物價漲風主要來自世界性的原物料飆漲,“央行”準備採取,也能夠採取的貨幣緊縮措施,雖然多少有助於壓抑物價,但並不能稱得上“對症下藥”,朝野宜有面對物價漲風及採取更有效策略的準備。

  依據“主計處”統計資料,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4.8%,雖低於十月驚人的5.3%年增率,但仍然居高不下。其中,尤其以食物類漲幅12.8%最為驚人,而且,因為漲風源頭係國際穀物行情暴漲,短期內回跌機會不大。根據“主計處”的説法,近兩年國際小麥價格大漲一.五倍,黃豆也漲逾八成,直接帶動島內泡麵、蛋糕、麵包、色拉油等食品加工品價格上漲。今年以來亞洲各國CPI上漲很大的原因,都是食物類價格大漲,中國大陸一至十月食物類價格大漲11.3%、香港3.8%、南韓2.2%,相較之下臺灣的漲幅尚稱溫和。

  社論坦言,臺灣係一自然資源生産相當有限的經濟體,不僅不生産原油,銅鐵煤工業原料也無蘊藏,雖可以生産一些稻米、水果等農作物,但應付島內龐大消費人口,尤其面對食物多元化挑戰,仍然必須高度依賴進口。總體而言,臺灣面對未來國際物質供需嚴峻局面,因應的本錢非常有限。依據日前媒體報導,英國巴克萊資本公司甫發佈的預測報告即指出,因為亞洲需求持續增加,供給持續緊俏,國際商品價格會持續上漲,油價明年會超越每桶一百美元,銅價也會創下新高,穀物價格則因庫存數量創下三十年來最低點而看漲;整體而論,巴克萊資本公司認為,全球商品行情新一波的漲勢才剛開始。

  既然這一波的島內物價漲風,最主要的癥結在於國際原物料價格的持續上揚,而非前幾個月前的颱風暴雨造成的蔬果售價上漲威脅,更非貨幣供應數量失控,社論認為當局的因應策略即必須跳脫舊有的思維及做法。

  首先,調升利率也許不無小補,但絕對不是對症下藥。依據“央行”總裁的公開談話,政策上“央行”的決策會往中性利率調整,並以維持物價穩定為優先,也就是利率應該會微調,但不會像美國般大幅調整,以免控制物價尚未見效,就要付出犧牲經濟發展的可觀代價。但必須指出,既然物價漲風源自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揚的進口成本推動,提升利率的效用必然有限。

  其次,相對利率調升,台幣匯價升值效用可能更直接,也更有效。眾所週知,因為島內景氣長期低迷,“央行”持續實行利率、匯率雙低政策,如此做法固然挹注經濟,但也提高了進口物價成本,助長了島內物價漲風。雖然為了出口産業必須適度抑低匯率,但當物價成為臺灣頭號威脅之際,“央行”勢必不能再兩頭討好,不能當機立斷,情勢勢必更加混亂,屆時物價穩定及經濟發展恐怕兩頭落空。

  最後,社論警告,國際原物料漲風,以及原物料變成戰略物質的時代已然來臨,主動出擊、簽訂長期合約、搶購國際物質,已經成為必要之惡。從最近國際原油、玉米、黃豆的由單純民生物質演變成戰略物質的經驗,傳統上認定農林、油鋼産品可以無限量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購買的想法及做法,顯然有必要大幅修正。雖然不樂意見到臺灣加入搶購行列助長國際原物料漲風,但臺灣天然資源貧乏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及弱點,為了妥善因應發展中的國際原物料供應緊張乃至價格上漲趨勢,朝野必須主動出擊,主動掌握供應來源,才能確保經濟發展及民生需求。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