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掙脫刻板印象 臺灣新世代顯露創意與能力

2007年11月20日 14:42:00  來源:
字號: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麗與哀愁!面臨愈來愈沉重的競爭壓力,六、七年級世代雖常流露不知所措的脆弱與迷惘,但他們已逐漸展現突圍而出的創意與能力。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的社論呼籲,請不要再叫新世代“草莓族”,他們需要的不是負面標簽,而是更多支援與鼓勵。

  根據《中國時報》最新民調,二十歲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只有四成九可以接受“草莓族”稱呼,無法接受者達到四成三。該報“臺灣希望二○○八——年輕人的困境與未來”專題中,部分新世代強調自己是打死不退的“蟑螂族”,不管大環境如何不景氣都可以死撐著;更有得到國際研究大獎的新世代挑明:“怎麼唱衰七年級都沒用,以後還是我們當家!”

  社論認為,事實上,六、七年級世代正處於“雙城記”所描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們固然面臨了空前艱難的困境,但也同時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從年輕人的競爭力來看,該報民調顯示,高達六成年輕人認為臺灣大專教育沒有競爭力,三成九年輕人認為自己競爭力不如中國大陸年輕人(僅三成五認為較具競爭力),四成六年輕人則認為競爭力不如新加坡、香港、韓國等鄰近國家新生代(僅二成五認為較有競爭力),這種心理感受當然是一種警訊與危機。

  再來看年輕人的貧窮化問題,根據“主計處”資料,去年社會新鮮人起薪比九年前還低;截至九月為止,今年青年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兩倍,推估大專應屆畢業生每二.五人就有一人失業;不少私立大學學生唸書時背負就學貸款,還沒出社會已負債纍纍;不少社會新鮮人入不敷出,更成為薪水月底花光的“月光族”。

  然而,新世代並不膽怯。“勞委會”去年調查,高達四成八的臺灣青年願意到海外工作。走進全東南亞最大的臺中職訓中心,許多年輕人打算學得一技之長後進軍大陸。不少新世代更未雨綢繆,努力考上各類專業國際證照,好讓自己“一照在手,走遍天下”,未來的路更加寬廣。

  此外,愈來愈多職場研究顯示,電腦、MSN的普及,以及小家庭生長環境,雖讓許多七年級生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相對自私與不合群,對於僱主的要求更無所適從;但多數僱主也認為,具備電腦資訊技能、蒐集資訊能力,加上願意學習新事物、有創新企圖心、充滿活力,都是七年級生在就業上很大的優勢。

  在社會快速變遷下,年輕人的夢想與價值觀也已出現大幅改變。掀起風潮的電影《練習曲》中,一個聽障青年騎單車環繞臺灣一圈,感動了許多人的心靈。很多人開始領悟:“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年輕人更提醒自己趕快圓夢。大專校園裏,過去引領風騷的學運社團早已退燒,取而代之的是實用技能與休閒社團。臺大最“夯(編輯:音 hāng,充脹、脹滿)”的“蛋糕製作研習社”,今年入社的社員,還得從兩百人中抽籤選出八十位“幸運兒”。不少入社的臺大高材生希望及早培養不同興趣,好讓未來在工作之外,能以“樂活”、“慢活”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

  社論指出,網路時代的興起,則讓許多年輕人將網路視為實現夢想的“聖地”。新世代外語與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形同裝上一對強而有力的翅膀,協助他們在各領域展露頭角,在島內獨立創業殺出血路,並勇闖海外巿場大放異彩。必須看到,青年議題包羅萬象,偏遠地區與少數族群青年立足點不平等、嚴重缺乏資源等重大困境,仍需要行政部門擬定正確對策、投入更多資源解決,社會各界也應該對這些弱勢青年付出更多關懷。所幸網路時代已經降低年輕人突圍而出的門坎,從城市到鄉村的年輕世代,不論主客觀條件優劣,都已經有更多機會找到生命的出路。

  無論如何,屬於新世代的命題與挑戰,終究必須由新世代自己探索完成。面臨當前困局與機遇,習慣使用“火星文”的“冏(編輯:音 jiǒng,在網路文化中意為,表達沉重的思想或浪漫與激情。)世代”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是屬於自己的美麗與哀愁。讓我們一起丟掉“草莓族”刻板印象,鼓勵新世代用自己的方式昂揚前進!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