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錢江晚報:低齡化遊學,不過到此一遊

2017年08月14日 10:40:00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值得推崇的學習態度,可以實現知行結合,拓展視野。不過,對於眼下日益低齡化的海外遊學熱,其能否達到這樣的效果,不能不打個問號。

  據悉,今年通過攜程網報名海外遊學團的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60%,其中初中生佔比40%,小學生的比例也達到35%,甚至不乏3至6歲的小朋友。這類遊學團一般為期半個月,行程包含目的地主要景點,但以參觀國外名校為主。其實不用看數據,身邊的朋友不乏有組團暑假出國遊學的,還有組團到國外參加語言培訓的,遊學的花樣越來越多。

  這波海外遊學熱是國內遊學熱的延續。許多家長早早就帶孩子參觀過國內北大、清華等名校,考慮到今後也可能有出國留學的需要,這就産生了國外遊學的需求。這背後也有各種培訓機構、學校的推動,如有些民辦培訓機構和學校,會專門在暑期組織海外遊學團,吸引不少家長參加。何況到海外遊學,家長也可順便出去旅遊,可謂一舉兩得,所以報名參加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我不反對海外遊學,但反對盲目參團,跟風出遊,特別反對低齡化(小學階段及以下)的海外遊學。小孩還在讀小學階段時,許多家長其實對小孩的未來規劃並不成熟,這時候盲目參團,可能各種準備都不充分,最終白跑一趟。再者,參加一趟海外遊學,花費少説也要三五萬元,這對有些家庭來講並不是小數目,這樣跟風出遊,其實沒多大意思。還有,小孩年紀太小,對什麼都還是懵懵懂懂,這時候就去參觀國外名校,能學到什麼可想而知,充其量也是到此一遊罷了。就此而言,是否參與海外遊學,應當量力而行,衡量這樣做是否值得。

  還要看到,大量人群集中涌向海外名校,也會給當地造成壓力,帶來抱怨。日前就有報道説,今年夏天英國倫敦、康橋、牛津、愛丁堡等多地被參加夏令營遊學的中國孩子“佔領”,接團量創了新紀錄,走到哪都是中國人。常駐人口僅10萬人左右的康橋,今年接待了約550萬名遊客,當地政府和居民高呼“受不了”。

  有趣的是,因為許多人都讀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導致泛舟劍河成了中國人到當地旅遊的必選項。在圖片上可以看到,一條小小的劍河,擠滿了小船和遊客,畫面感十足。這雖然怪不到誰頭上,就此卻可體會,海外遊學熱實在火爆。這在給當地帶來旅遊收入的同時,難免也會給當地居民帶來一些不便。家長們不妨考慮,這時候跟風扎堆去海外遊學,真的有必要嗎?

  遊學低齡化的背後,也折射了國內家長的焦慮感。由於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到時候考不上名校,所以不得不早作打算。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教育均衡化與多元化的步伐仍然不夠快,難以滿足家長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外教育在不少方面仍然有吸引國內家長的地方。

  所以,要打消家長的這種焦慮感,減少這種跟風遊學、低齡化遊學的現象,只能是加快國內的教育發展,滿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