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廣州日報:預付卡消費這個“坑”該怎麼填

2017年08月14日 10: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如今,辦理預付卡消費,成為不少商家的行銷方式。但背後存在很大的消費風險。一旦商家跑路、倒閉,消費者將很難把錢追回。此前全國連鎖餐飲企業金錢豹大規模閉店,涉及預付卡金額超千萬元。對此,商務部稱將開展聯合檢查,將儘快完善工作機制,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來完善預付卡監管。

  預付卡消費,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從美容美發、健身,到連鎖水果店、洗車店,預付卡消費都相當流行。一方面,商家有利可圖,通過發卡可快速回籠資金,還能讓預付款“錢生錢”;另一方面,消費者通常也獲得了預存優惠的折扣,看起來也是划算的。然而,當商家倒閉或者跑路,預付卡就成了一張“坑人卡”,要拿回錢相當困難。身邊很多朋友,都曾遭遇類似事件:在理髮店、健身房充值,開始還用得好好的,一夜之間商家就人去樓空,維權也很麻煩,只能自認倒楣。不要以為這樣的情況只是個別,中消協統計數據顯示,預付式消費投訴呈上升趨勢,而解決率相對較低,成為當前消費維權的熱點和難點。

  實際上,法律法規早已關注到預付卡消費這個“大坑”。早在2012年,商務部就出臺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對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單用途預付卡企業進行登記備案。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大型超市、百貨商場規範辦理了備案,但街邊小店辦理備案的只是鳳毛麟角,同時也正是這些小店,是跑路和消費糾紛的重災區。此外,當下更值得注意的一大趨勢,是預付卡消費碰上“網際網路邏輯”。很多打車軟體、共用單車用戶群非常龐大,在行銷上都想方設法讓用戶“多充多送”,但不久前易到用車出現“提現難”,對網際網路場景下的“預付卡消費”敲響警鐘。

  一方面,要從立法、執法等方面,加強對預付卡消費的監管。有專家指出,商務部此前出臺的相關管理辦法只是行政規章,效力有限,應當推動立法為監管預付卡消費打好法律框架。此外,針對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個體工商戶,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應用越來越多的特徵,應當健全適用於全行業領域尤其是小型發卡主體、網際網路企業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此外,也應為受到損失的消費者建立快速維權機制,很多消費者正是“嫌麻煩”而放棄了維權,才給一些“慣犯”屢次發卡獲利留下了空子。

  另一方面,也不妨以一些社會化、科技化手段幫助消費者維權。比如,網路購物開發了“運費險”,將退貨産生的運費風險由保險行業進行承擔,這一思路值得借鑒。有業內人士建議,不妨鼓勵保險企業為相關預付卡“上保險”,一旦商家倒閉、跑路,消費者可獲得理賠;而相關保險認證普及開來,也可成為規範發卡行業、便於消費者識別的放心標誌。與此同時,商家跑路歸根結底還是一種不誠信行為,通過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將其納入失信名單之中,讓坑害消費者的不法商家寸步難行,也是一種加強威懾的辦法。

  預付卡消費本是一種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有利的消費模式,但個別不法商家動起歪腦筋,讓預付卡越來越成為一個消費“大坑”。隨著預付卡消費充斥在各行各業之中,消費風險持續走高,監管之手應當儘快介入,讓消費者明白辦卡、放心花錢。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