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流動的博物館”更有文化價值

2017年08月14日 10: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據媒體報道,自8月10日起,由來自故宮博物院的168件乾隆年間的文物,與來自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圖書館、常州博物館等機構的數十件文物構成的共計200余件展品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緊鄰乾隆行宮舊址的浙江省博物館展出,這也成為近來文博界的又一盛事。

  事實上,早在2016年故宮博物院便與四川成都市博物館合作舉辦了乾隆特展,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在國內舉行的帝王綜合主題展覽,更是西南地區的首個“乾隆大展”。在乾隆特展舉辦期間,吸引了約有六七十萬餘人次觀展,最高一天達到了3.4萬人次。今年,這一主題特展又來到了跟乾隆皇帝頗有淵源的江南地區。

  近些年來,故宮博物院的發展似乎擺脫了人們心中對於博物館刻板的既有印象,開始有了更為鮮活和生動的面貌。前段時間大熱的專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越來越了解博物館從業人員對於文物保存與修繕的真實功夫,而在數字技術支援下與開發團隊合作應運而生的各類手機軟體,更是讓傳統文化遺産有了更為廣闊的展現領域,甚至於故宮博物院發行的各類文化創意産品都有著令人讚不絕口的文案。自稱為故宮“看門人”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文物建築、文化藏品是有生命歷程的,而且在當今時代是可以為人們服務的,所以應該讓故宮裏的文物“活”起來:“評價一個博物館好不好,就要看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在多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了貢獻。”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裏,博物館幾乎就是“收藏文物並用櫃子擺出來”的地方,而造成這種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展示過於固定和呆板,不流動的同時也忽略了文物背後所隱匿的文化內容。現代博物館已經不再單純是文物標本的收藏、保管、展示與研究機構,更應該是一個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傳統文化資源與知識的教育機構。評價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僅要看其收藏和研究的水準,更要看其是否能夠進行知識的傳播並提高人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博物館展覽是基於傳播和教育為基礎、集知識與審美為一體的大眾傳播工程。由故宮博物院帶頭、各地博物館參與合作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這一項目很好地體現了博物館展覽的知識傳播與文化展示功能。單霽翔認為“這個展覽,以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為背景,並圍繞這個主線,用多種文物系列的藏品來綜合呈現,包括書畫、瓷器、玉器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綜合展覽主題更鮮明,也更有思想性和震撼力。

  在人們的生活裏還能瞥見蹤跡的傳統文化是口耳相傳的民眾知識,依然能夠憑著底蘊與精神代代相傳;而在博物館裏才能看到的傳統文化雖然已經蓋上歷史的封印,卻成為想要追憶過去的人們的一種資源,因相通的血脈而引起共鳴。當陳列開始四處流動,當文物開始展示文化,現在的展覽就是過去的生活,現在的生活也將成為未來的展覽。

  (作者:鄭艷)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