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母親節,致敬事業家庭兩不誤的“職場媽媽”

2017年05月12日 10:13: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母親節即將來臨,那麼在職場中的媽媽們,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呢?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職場女性認為生育對女性職場發展影響很大,有六成女性不願做全職媽媽,害怕脫離社會。(5月11日《重慶商報》)

  在“職場媽媽”的身上,承載著兩個乃至多個社會角色,不可避免會産生角色衝突。在職場的金字塔結構中,每往上爬一個臺階,都需要女性付出巨大的代價。在家庭中,養育孩子不僅是一種體力勞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身乏術的“職場媽媽”,難免會承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

  以情感和倫理為核心的傳統家庭觀念,要求一個家庭實現血脈的延續。生育後代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事情,也是女性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女性生育下一代的意義,絕不低於職業女性對提高社會生産力的貢獻。然而,當生育成本難以實現社會化,生育自然會影響女性的職場發展。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曾讓我們認識到流水線生産方式對勞動者的異化。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為産業鏈條上的一環。許多勞動者就像是傳送帶上的齒輪,為保障大機器生産的高效運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生育讓女性脫離職場少則幾個月、多則大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重新回歸職場的她們,難免會輸給那些一直沒有停歇的同事。

  在孩子出生以後,職場女性要承擔哺育孩子、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家庭功能;和以前相比,她們再也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心有“牽掛”的她們,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職場女性在職場投入得多一些,有的職場女性在家庭投入得多一些。

  生育對職業女性發展影響很大,除了客觀因素的制約,也和主觀上價值認同的走偏有關。在工具理性的裹挾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用人單位對“職場媽媽”標簽化、污名化,在機會和資源配置上做不到“一碗水端平”,而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職場媽媽”,讓她們承受了“保護性平等”帶來的傷害——通過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權利過度保護女性,女性被假定為弱者,不合適做這些事情,這造成了對女性的長期不利結果。

  “不願意做全職媽媽”折射出女性對社會交往、價值實現和身份認同的需求,見證了女性權利意識的彰顯。不願意成為孤立的原子,而是想要實現和群體的交流、對社會的融入,“職場媽媽”試圖實現事業家庭“兩不誤”。讀懂“職場媽媽”的愛與痛,給她們提供更加公平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她們能夠兼顧職場與家庭,需要用人單位更多的制度體恤與人文關懷。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