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性教材成網紅,尷尬背後是失范

2017年03月23日 08:46:00  來源:正義網
字號:    

  近日,一則“性教材尺度太大嚇到媽媽”的新聞,引起媒體和公眾持續關注和發酵。據報道,今年3月初,杭州一個小學生媽媽在看過《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節選了低年級教材個別頁、個別插畫出現的生殖器官、性交等內容,發微博質疑教材“尺度太大”。

  國人對性話題一向敏感。所以,談性教育,先要“脫敏”。從媒體的報道和網路的跟帖看,一位媽媽的驚呼,嚇到更多家長,也嚇到了學校。據後續報道稱,涉事學校已決定,先收回該批書。與媽媽們的大驚失色相比,孩子們的反映反倒平淡,甚至有點不以為然。看來,要“脫敏”的,不是孩子,還是“自以為孩子太敏感”的大人們。

  性教材成為網紅,反襯出對青少年開展性教育面臨的尷尬。該不該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這個貌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是必須解決的真問題。性器官和性行為是人類的生理本能,是人類繁衍的生理根本。不僅如此,它還具有社會性的一面。健康的性道德、規範的性行為也是維繫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所必須的。從這個意義上説,性教育不僅是性知識的傳輸,更重要的,是性觀念、性道德的養成,和性行為規範的樹立。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孩子們獲得性知識並不難,但如果有了性知識,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性觀念、性道德和性行為規範,反倒更危險。家長的大驚失色和孩子的不以為然的巨大反差,恰恰説明瞭性教育的滯後和缺位。

  家長一失色,教材就下架,反映了性教育在中小學教育課程中的強制性不足。事實上,尚有很多中小學並未把性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必學課程。如果我們承認性道德性規範是人一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一部分,是維繫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那就應該承認性教育的意義比學會英語單詞或了解異國歷史更重要。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性教育就應該排上和品德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國家層面的政策規範來增強中小學乃至大學開展性教育的強制性,優先保障性教育課程的安排和課時的設置。

  家長一失色,教材就下架,還反映了性教育課程的標準化程度不高。該怎樣進行性教育?尺度怎麼把握?就像數學、語文等科目都有自己的課程標準一樣,性教育既然如此重要,既然是家長和社會都如此關注,就必須有一套學校可以共同遵循的課程標準體系。有了統一的課程標準,學校和老師就不至於一遭到家長的質疑,就底氣不足地撤出陣地。

  及早通過頂層制度設計,讓學校對青少年開展性教育獲得法律規範這柄“尚方寶劍”的加持,可以讓性教育少些尷尬,多些支援。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