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中國“減貧觀”重塑全球發展治理特約

2016年10月13日 14:27:03  來源:中國網
字號:    

  韓立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中國對外關係研究室主任

  全面消減各種形式的貧困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首要目標,而如何實現該目標則是全球發展治理的核心內容。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各方都期待可接受、可操作、可持續、可對話的新型減貧觀念儘早出現,促進全球發展合作,完善全球發展治理。可喜的是,中國的“減貧觀”正在填補這樣的空白,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聯合國“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減貧工作進入攻堅期和提速期後的全面發力之年,兩者高度契合。過去數十年來,中國的減貧工作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産生了舉世公認的重大深遠影響。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減貧的新思想,既標誌中國減貧工作邁入新階段,也推動中國減貧工作對世界産生新的積極外溢。中國消除貧困對世界的影響,正在迅速實現從數量到模式和路徑,再到觀念與理念的巨大飛躍,中國基於內生發展動力的“減貧觀”和完善的減貧體系正在迅速重塑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重塑全球發展治理。

  首先,中國減貧對世界的貢獻舉世公認,且規模效應愈加明顯

  從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性機構,到南北各方,無不認可中國減貧對實現全球發展目標的重大貢獻。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8.36億,其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70%。1978—2010年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將有超過7000萬人走出貧困。重要的是,這些即將脫貧的人口將不僅跨越貧困線,他們將和過去脫貧的中國人一樣,實現長期致富,追求醫療、衛生、教育、平等和包容等諸多人類發展目標,意味著推進聯合國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工作向前邁進一大步,是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面實現。更重要的是,過去三十多年裏中國減貧對世界貢獻的每一個“7000萬”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是逐次遞進的。比如,從1986年到2011年,中國貧困標準就提高了三次,從203元到2300元,增長超過10倍,其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則遠不止於此。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