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京華時報:醫務人才評價不能止于標準的制定

2016年10月13日 10:11:3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醫務人才評價不能止于標準的制定

  降低論文在醫生能力評價中的比重,這是對醫生能力考核本質的回歸。但一旦不能設置合理的考核標準,拿捏不好考核尺度,就可能墜入“關公戰秦瓊”的困惑。

  10月12日,國家衛計委、食藥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其中特別指出將在醫療衛生健康領域實行人才分類評價標準。據報道,新的人才評價體系,或將直接改變以往論文在臨床醫生中佔比過重的情況,將更看重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防治效果。

  對眾多忙碌在臨床一線的白衣天使們來説,這顯然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至少能讓眾多致力於踏踏實實看病的醫生,感受到更多希望,也能讓患者得到更多“接地氣”“有效果”的服務。

  其實,對醫生群體的論文要求,早已飽受詬病,廢止之聲日漸強烈,有關部門雖多次做出“弱化論文”的表態,但卻一直未能真正較好落地。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將論文作為衡量醫生能力的尺子,雖然有很多問題,但究竟什麼標準更合理,卻也難有統一的意見。

  我們知道,現代醫學越分越細,不同專業之間,有著涇渭分明的特點,如何衡量這些人的能力呢?這就如同鑒別一個跳馬冠軍與跳遠冠軍誰更優秀一樣,中間有太多不能類比的內容。但對醫院管理而言,在很多時候又非常需要為這些分屬不同專業的人員排排隊,以建立必要的人才梯次以及報酬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論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卻又具有一定共性的指標,至少具有各方都不便反對的性質,從而順利“上位”,長期扮演著較重要的參考角色。

  不僅如此,以論文為尺規,還頗能顯示出評價的客觀公正。因為論文有公開的發表路徑,而且多由單位外的“第三方”機構運作,對於大多數醫生都無明顯的親疏傾向,仿佛天然有一種遠離偏袒和內部交易的屬性。通過論文來衡量醫務工作者,至少也能回避當事人對評價過程的質疑。

  但是,即便有再多的“優點”,也不能掩蓋對醫生群體評價僵化、單一的真實現狀——人才畢竟是多樣的,怎麼可以在一種標桿下分出高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撰寫論文固然能體現出某些創新與探索的能力,但對醫生更本質的工作——看病和預防方面的能力評價,卻顯得有些蒼白。特別是,在我國論文發表標準混亂、水準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再拿論文説事,已顯得難以服眾。

  所以,降低論文在醫生能力評價中的比重,加大對其治病、防病能力的考核,這是對醫生能力考核本質的回歸。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看到所謂看病與防病能力考核,依然存在很多變數。例如,考核一個醫生的治病能力,是考核其治療疾病花費的時間短,還是耗費的醫療資源少;是患者的主觀感受好,還是同行的專業評價高。一旦不能設置合理的考核標準,拿捏不好考核尺度,就可能墜入“關公戰秦瓊”的困惑。

  韓愈曾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感嘆的,就是識別、評價人才的艱難。各行各業的論文考核之所以出現,其本質就是用人單位期待用一些程式化的標準,來對抗人員評價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醫學領域的人才評價,如果不能跳出這樣的思維,會不會在弱化論文的同時,出現一些新的僵化的標準,真還是未可知的。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