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京華時報:不文明鬧婚,這“病”怎麼治

2016年10月13日 10:11:5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不文明鬧婚,這“病”怎麼治

  不能在公眾場所扔雞蛋、裸露身體、污染水源等,本是常識。需要著眼的,是和不文明現象鬥爭的更為宏大持久的戰役。而不文明鬧婚,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

  最近,雲南大理州文明辦下發通知,整治不文明鬧婚。通知開列了詳細的禁止清單,比如搞笑鬧劇、扔雞蛋、裸露身體、猥褻性奇裝異服、踐踏草地、污染水源;另外還包括公共場所隨意燃放鞭炮,拋灑鮮花、彩帶等,還規定了相應的違規追究辦法。

  對婚禮,西方人樂於感受宗教的神聖,而中國人則喜好追求世俗的熱鬧。婚禮是人生大事,適當鬧鬧未嘗不可;不文明鬧婚則是陋習。許多國人對此傳統頗為糾結。自家的婚禮,沒人鬧吧,似乎顯得“人緣”有問題;“鬧”吧,程度又難以控制。別人家的婚禮,則似乎適宜大鬧——既湊了熱鬧,又顯出感情。由此形成的鬧婚,有很強的生存土壤。其特點,一是不論地域,不拘城鄉,某些地區風習尤甚,無鬧不歡,且要“鬧”出創意,幾乎不惟“陋”而至於“惡”了;二是幾乎不論貴賤。今年3月,便有某女星參加朋友婚禮,遭遇“鬧伴娘”,差點被扔進水裏的鬧劇。流弊所至,因鬧婚禮引發的諸如“鬧死”新郎、污辱伴娘等極端事件,時見於媒體。於是也有聞“鬧”而色變者,甚至預先要求籤署“禁止鬧婚協議”。

  基於此,我們自然首先要對大理嚴加整治不文明鬧婚的做法叫聲好。但如果稍作留心,還不免有點思考。一是大理的此次整頓,實際是對當地某5A級景區外引起輿論關注的“裸體鬧婚”事件的被動回應;二是看似嚴格的陋習清單,幾乎全是上述奇葩“鬧婚”中出現過的,頗有“見招拆招”的遷就;三是其實大理早在2006、2013年已有過兩次集中整治,那麼,這次再度出招,不免讓人有“再衰三竭”的擔心。如果真是出於整治鬧婚的決心,那麼,大理不應是忙著再次出臺政策,而應先反思前兩次整治收效不佳的癥結。

  放大了看,不文明鬧婚,只是社會諸種不文明現象中的一種。而不文明現象往往具有頑強的再生性與難以根除的特點。比如,行人無視紅燈過馬路、亂扔垃圾、景區亂刻畫、縱容孩子隨地大小便、隨地吐談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侵犯私人權利等等。客觀而言,這些陋習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已頗有改善,可惜進程過於緩慢,還需主動作為。

  根治頑癥,方法不外乎堵疏結合。首先是要當作系統工程抓。要加強文明素質、法制意識的教育與宣傳,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就事論事的宣傳,而是要納入中小學的常規教育,切實從娃娃抓起。二是需要整治的決心。酒駕曾經也是痼疾,一旦“入刑”,這一風氣立即就扭轉了。而許多不文明現象之所以無法根治,還是因為處罰無力。當然不能輕率用“刑”,但有了規則,執法力度就得跟上。三是要做好引導和疏導工作。比如不文明鬧婚的存在,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浮躁的心靈缺少寄託。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對復原傳統婚禮禮儀、親近大自然等婚禮形式的倡導,來擠兌不文明鬧婚的存在空間。

  説到底,在大理開列的整治清單中,不能在公眾場所扔雞蛋、裸露身體、污染水源等,本是常識;其不文明之處,也無關婚禮。需要著眼的,是和不文明現象鬥爭的更為宏大持久的戰役。而不文明鬧婚,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