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深圳銀行業去年資産總額6.83萬億 大中城市排名第3

2016年04月27日 11:30:00  來源:中國網財經
字號:    

  中國網財經4月27日訊 4月26日,第41場銀行業新聞例行發佈會在京召開,深圳銀監局副局長陳飛鴻以“強化引領 支援創新 推動深圳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取得新成效”為主題,介紹深圳銀行業普惠金融服務開展情況,一同參與本次發佈的還有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副行長黃黎明、民生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吳新軍。

  “十二五”期間,深圳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截至2015年末,深圳銀行業資産總額6.83萬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位,比2010年末增長95.96%;存、貸款餘額分別為4.17萬億元和3.24萬億元,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比2010年末分別增長90%和92.93%。不良貸款率1.12%,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比2010年末下降0.37個百分點。2015年實現凈利潤956.0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3倍。

  近年來,深圳銀監局依託深圳民營企業多、高科技産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特點,積極推行“三位一體”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以“為民服務、為民監管”為主線,以“小微金融、科技金融、惠民金融”為著力點,以“市場主導、監管引領、創新驅動、服務保障”為工作原則,積極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有效支援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一、加強引領,推動小微金融服務水準再上新臺階

  深圳是“小微之都”,有近110萬家小微企業和近100萬戶個體工商戶,創造了40%以上的稅收,解決了45%以上的就業,拉動了60%以上的GDP。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既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圳銀行業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深圳銀監局一直以來將推進小微金融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通過“四個加強”,著力解決小微金融服務中面臨的“四個難題”,不斷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環境,持續推動深圳銀行業提升小微金融服務水準。

  一是加強差異化監管政策引領,著力解決“不願貸”問題。相比于大中型企業,由於小額分散的特點,小微企業的信貸成本較高,客觀上制約了銀行的貸款意願。為激發深圳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解決小微業務發展後顧之憂,深圳銀監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工作目標,加強機制建設,先後出臺了《深圳銀行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深圳銀監局小微金融服務工作指引》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通過網點準入名額獎勵、監管指標差異化考核、先進銀行通報表彰等措施,加大正向激勵,加強窗口指導,推動銀行持續加大小微企業信貸投入。在我局差異化監管引領下,轄內各銀行不斷改進小微金融服務管理機制,完善內部盡職免責和績效考評制度,有效提升業務部門和一線員工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

  二是加強資訊平臺建設,著力解決“不敢貸”問題。小微企業融資難,癥結在於缺資訊、缺信用。為破解資訊不對稱的難題,深圳銀監局先後搭建了兩個資訊平臺,架起銀企對接的橋梁,拉近銀行與小微企業的距離,更高效地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一個是銀企合作平臺。自2011年起,深圳銀監局開始推進“微笑工程”建設,創設“微笑指數”(小微企業運營暨金融服務監測體系),定期監測轄內小微企業的運營和融資情況,建立“微笑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推動銀企交流對接,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融資資訊服務。另一個是銀稅合作平臺。我局與稅務部門聯手打造基於“網際網路+”的銀稅合作綜合服務新模式,通過建立資訊交換機制,共用區域內小微企業納稅信用評價結果,為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2015年10月該平臺上線以來,轄內已有10家商業銀行通過“銀稅合作”平臺向864家納稅信用小微客戶發放貸款957筆,累計貸款金額4.66億元。

  三是加強專業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不會貸”問題。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深圳銀監局推動轄內銀行全面落實銀監會提出的“六項機制”和“四單原則”等政策要求,鼓勵銀行建立健全多層次、專業化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小微金融服務的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産品。主要表現在:專營機構體系更加健全,轄內31家銀行設立了小微企業專營部門,配備了7000余名專業人員,以專業的機構、團隊和人員紮根基層、下沉重心服務小微企業。其中,民生銀行深圳分行從事小微金融業務人員佔分行人員超過一半。管理機制更加科學,轄內銀行從審批流程、風控體系、産品設計、考核激勵等方面入手,建立了相對獨立的授信管理機制,為小微企業融資開闢綠色通道,提高服務效率。産品服務創新更加豐富,轄內銀行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産品創新、渠道創新和綜合服務創新,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服務,有效提高小微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近年來,深圳銀行業涌現出眾多小微金融先進服務模式和做法,轄內先後有22家機構榮獲全國以及省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先進單位稱號。

  四是加強小微企業服務減費讓利,著力解決“融資貴”問題。加大對違規收費的清理規範和督查處罰力度。自2012年銀監會開展整治不規範經營活動以來,累計對65家機構開展檢查,對違規銀行罰款360萬元、沒收違法所得250萬元;督導轄內機構減費讓利,2014年以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取消和整合精簡收費2719項,降低257個項目收費標準,主動清退收費5075.85萬元;督促銀行改革貸款期限管理模式,全面推進年審制、迴圈制和續貸管理方式,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和“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經過多年努力,深圳銀行業小微金融服務質效有了顯著提升。截至2016年3月末,深圳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306.29億元,同比增長20.03%;小微企業貸款戶數21.1萬戶,同比增加1.5萬戶;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85.98%,同比上升1.09個百分點。深圳銀監局的小微金融服務工作也獲得社會各界肯定,先後兩次獲得深圳市政府金融創新特別獎。

  二、發揮優勢,助力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發展

  深圳是“創新之城”,作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三成以上。長期以來,深圳銀監局一直高度重視科技金融,積極引導銀行業重點支援高新技術産業和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發展。今年,深圳銀監局專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的通知》,打造加強版的科技金融“矩陣圖”、“工具箱”和“生態圈”。

  一是優化工作體系“矩陣圖”。把脈銀行科技金融發展痛點,提出“三化”要求,即專業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差異化的信貸管理模式和長效化的考核激勵機制。開通科技金融準入綠色通道,鼓勵銀行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等新型組織形式,新設或改造部分支行為科技支行;明確提高對科創企業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對科技金融風險實行盡職免責。截至目前,深圳已設有1家總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15家科技支行。中資銀行普遍在分行層面設立了科技金融部、科技金融服務中心、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辦公室等科技金融部門,建立起有別於傳統企業的授信準入、風險評級、審查審批和貸後管理制度,並調整考核指標體系,在人財物等方面向科技金融部門加以傾斜。

  二是豐富産品服務“工具箱”。優先支援銀行開展科技金融創新試點,鼓勵銀行創新擔保和增信手段,豐富信貸品種;參照《投貸聯動試點指導意見》,以適當方式探索投貸聯動,嘗試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機制安排;根據企業的發展需求,提供財務顧問、資金管理等所有綜合金融服務;依託自貿區金融政策優勢,支援科創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目前,深圳已有22家銀行推出了“孵化貸”、“成長貸”、“研發貸”、“加速貸”、“智慧財産權貸”、“集合擔保貸”等科技金融特色産品,初步形成了多系列、多層次、多階段、廣覆蓋的科技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截至2016年2月末,深圳科技創新創業企業貸款戶數3030家,貸款餘額2673.69億元,同比增長17.25%。

  三是構建科技金融“生態圈”。積極參與制定深圳市《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聯動深圳市科技創新委、財政委、智慧財産權局等部門,建立健全補償、代償、貼保、貼息相結合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持續推動銀行聚合政府、創投、擔保、保險、園區、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構築立體化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以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南山區為例,從2008年至今,有18家銀行與南山區科技局開展合作,累計為超過500家符合條件的中小科創企業提供信貸支援1009筆、56.4億元,平均抵押率是385%,是普通企業的五到九倍,不良率僅0.1%。

  三、健全體系,全面提升惠民金融服務水準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年輕白領、外來務工人員、創業人士較多,金融服務需求具有鮮明的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徵。深圳銀監局從不同客戶的需求出發,從機構設立、渠道建設、消費者保護以及服務標準等四個方面著手,推動轄內機構全面提升服務水準,努力讓所有階層和群體都能夠以平等的機會、合理的價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點的金融服務。

  一是引進普惠新機構,實現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服務延伸。針對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中低收入人群服務不充分的情況,深圳銀監局積極支援兩家新型機構——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和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落戶深圳,並鼓勵兩家機構探索創新差異化、特色化經營模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深入挖掘客戶資源,有效降低服務門檻,進一步拓寬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截至2016年3月末,兩家機構服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近1000萬名客戶,累計發放貸款近400億元,戶均不到一萬元。其中,微眾銀行借助股東的大數據優勢,結合傳統銀行風控手段,為缺乏信用記錄、不符合傳統授信標準的中低收入人群建立信用評級體系,目前該行貸款客戶近五成為普惠客戶群體。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與股東招行、聯通共建風控模型,切入各種消費場景,為沒有傳統信貸記錄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貸款服務,該公司中低收入客戶佔比90%以上,戶均貸款額約4000元,真正讓更多的普羅大眾享受到了消費金融的便利。

  二是拓展便民新渠道,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引導銀行科學規劃網點佈局,推動資源向金融服務薄弱領域傾斜,近三年在原特區外新設網點222家,佔深圳全部新設網點的一半以上。鼓勵銀行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網點經營模式,在社區和小微企業集聚地區設立社區支行,並通過錯時營業等手段強化金融服務,以開到“家門口的銀行”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已設立社區支行221家。鼓勵傳統網點智慧化改造,打造“網際網路+”新型渠道,在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業務效率、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使銀行服務突破時空限制,金融服務的觸角得到極大延伸,目前3家大型銀行深圳分行已率先在轄內實現智慧網點全覆蓋。

  三是探索消保新模式,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率先探索第三方調解機制建設,于2015年5月推動設立深圳銀行業消費者保護促進會,成為全國首家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第三方機構。截至今年3月末,促進會共收到各類糾紛941件,調解成功率達93%,受到社會各界和消費者的肯定。深入開展“飛單”整治,堅決糾正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共排查31家銀行近百萬條資訊,查實可疑賬戶33個,責令處理從業人員28人,暫停3家支行相關業務。有效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全面推廣“雙錄”制度,目前,轄內開展理財及代銷業務的45家銀行已有30家完成“雙錄”安裝工作,預計6月底前全轄可實現銷售區域錄音錄影全覆蓋。

  四是創設服務新標準,提升行業服務品質水準。指導深圳市銀行業協會組織編制銀行業服務品質指數指標體系,以“深圳標準”改善普惠金融服務,提升銀行業形象。近四年的監測指標顯示,深圳銀行業發展能力和公眾感受相關指標得分穩步上升,客戶平均等候時間等指標持續下降,總體銀行服務品質指數指標值提升了68%。

  2016年是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的開局之年,下一步,深圳銀監局將立足深圳的區位特點,推動銀行業鞏固優勢,補齊短板,與社會各界一道繼續為發展普惠金融作出積極探索和更大努力。小微金融方面,堅持問題導向,更好地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加快小微金融服務機構體系建設,支援銀行特別是新型機構利用新技術開發創新小微金融産品服務,加強與其他部門協作,合力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科技金融方面,堅持創新驅動,鼓勵銀行加強研發新型信貸産品,推進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支援科技金融基礎建設,推動深圳銀行業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再上一個新臺階,更好地服務於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惠民金融方面,堅持責任意識,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優化消保工作機制,規範銀行服務收費,強化銀行的社會責任意識,督促銀行加大對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的資源投入,為廣大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王亞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