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運營商相繼佈局機載WiFi業務 最快年底將商用

2017年04月26日 09:07:0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運營商競逐 飛機WiFi最快年底商用

  “聯通航美”成立,聯通將推出收費組合套餐,滿足不同需求;移動和電信相繼佈局機載WiFi

  來源:新京報

  我國機載WiFi最快將在今年底商用,聯通航美網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宏告訴新京報記者。

  4月25日,聯通寬頻線上有限公司( 中國聯通 子公司)、航美線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海特凱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合資公司“聯通航美”,加速開拓中國機載WiFi市場。

  據了解,今年3月初中移動已經與多家航空公司展開機載通信試飛工作,今年下半年部分航空公司航班將配備中國移動的網路接入服務,並面向旅客提供試運營體驗。中國電信方面也表示,早在2014年就開通了空中WiFi業務測試。

  三大運營商紛紛佈局機載WiFi,中國的航空乘客極有可能在今年底享受到機載WiFi服務。

  三大運營商相繼佈局機載WiFi業務

  據聯通航美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聯通寬頻是合資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聯通航美將開發航空客艙網際網路接入平臺,幫助航空公司完成需求研發、機上網路門戶運維、制定機上網路門戶準入標準、設計開發機上網路門戶的應用軟體和旅客展示頁面。

  早在五年前,中國聯通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已就機載通信業務進行了溝通,探討飛機上網的可實施性。

  另外兩家運營商也沒有放鬆空中WiFi的佈局。中國電信方面表示,空中WiFi業務于2014年開通測試,並在2015年11月,聯合東航在上海往返紐約、洛杉磯、多倫多航線上開啟空中互聯服務。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4年4月,中國移動在北京飛往成都的 中國國航 CA4116航班以及返程的CA4109航班上,完成了基於中國移動4G技術的機上網際網路服務的首飛及乘客體驗測試。另據中國移動車聯網官方微信介紹,按照目前進度,預計今年6月份,基於Ku衛星的中國移動航空機載通信業務開始首飛,屆時乘客可以在萬米高空享受高速的上網體驗,訪問網頁、聊微信、炒股、聯網辦公,真正實現“天地互連”。截至記者發稿前,中國移動沒有回復目前空中WiFi發展情況。

  機載WiFi體驗者稱連上網那一刻很開心

  易到終端入口研究院分析師趙子明告訴記者,國內旅客越來越多地乘坐飛機出行,接入網路來打發飛行時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

  據中國民航網調查顯示,超過73%的旅客其旅途行為第一意願就是上網,而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後,這一意願接近100%;關於上網付費的另一調查也顯示,超過70%的旅客願意付費享受空中WiFi服務,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後,這一意願更是高達88.8%。

  然而,我國機載WiFi仍處初級階段。雖地面移動網路信號已實現基本全面覆蓋,但人們乘坐飛機出行時依然處於“失聯”狀態。

  據媒體報道,東航去年基於7條國內航線的部分航班以及5條國際航線的全部航班上開通機上WiFi服務,但每個航班僅50個免費體驗名額,需提前申請;南航去年初首次就客艙WiFi項目公開招標,仍未大規模普及; 春秋航空 已對兩架飛機完成了機上WiFi改造,但尚未開通上網服務。

  微博大V ChenEmma,作為東航空中WiFi的體驗者,她在4月18日的微博中寫出了自己的體驗,“今天第一次使用了東航提供的空中WiFi服務(用平板電腦,不能用手機),能打開瀏覽網頁,但一上傳圖片就卡住啦。平常習慣了高速上網,網速太慢就沒有繼續瀏覽的願望,不過連上網那一刻還是很開心的,即使不用,網路連接狀態下使用電腦感覺踏實多了。”

  三大因素致我國機載WiFi業務發展緩慢

  工信部早在2015年就批准多家航空公司開通機上網際網路服務,航空網際網路概念也火了很長時間,但發展相對緩慢,據周宏介紹,主要有三大制約因素。

  首先,政策法規的要求,需要拿到正式的商用牌照才可以開展業務,工信部也一直在做業務技術、商業層面的測試。其次,就是投入資金過高,“一架飛機需要的配套網際網路硬體,光硬體産品大概需要4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軟體、安裝。我們核算的成本大概是35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後期運維。另外,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衛星網際網路的方案,最成熟的KU波段資源非常稀缺,價格非常高昂。”最後,商業模式不夠清晰,“各個投融資機構也好,老闆也好,我要投入這麼多錢,目的是為了賺錢做生意,那麼它的商業模式,目前它的盈利點沒有想好。”

  上述因素導致我國航空網際網路雖然一直被看好,但航空公司的態度都比較謹慎。周宏表示,航空公司的態度是猶豫不決的,“但是大家都不想放棄,所以各個航空公司都是在測試、試運營,但沒有説哪個航空公司大規模來投入運營。因為成本實在太高,風險性很大。”

  分析稱兩年內可在大型航空公司普及

  據美國調研機構Routehappy統計,截至2016年,全美有超過78%的航班提供空中WiFi服務。國外的航空乘客,在選擇航班時,超過60%會首選有無線網路服務的飛機,50%的乘客願意為享受空中WiFi而放棄旅途中的其他便利。

  聯通航美網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宏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國機載WiFi的最快商用時間是2017年12月。趙子明認為,如有其他公司跟進的話,兩年內可在大型航空公司內普及。而廉價航空公司因顧及成本,可能不會購買此類服務,相應的旅客也不會有過多需求。

  但上面提到的普及僅在航班中普及,並非是在用戶中普及。這與空中WiFi的技術原理有關。趙子明告訴記者,“空中WiFi主要有兩種模式,衛星模式和地面基站模式,衛星模式的頻寬比較小,僅能供少數人使用。地面基站模式在遇到跨海或複雜地形時會沒有信號。”

  ■ 追問

  機載WiFi如何收費?

  習慣了享受免費服務的國內用戶對於機載WiFi的收費模式自然也十分關心。當被問及願不願意體驗空中WiFi時,李先生的第一反應是問怎麼收費。“如果是連接飛機上的WiFi在短時間內肯定要收費吧,那我不想使用。對我來説在飛機上上網不是剛需,很多飛機上都有娛樂影音系統可以打發時間。”商務人士魏先生則告訴記者,他覺得這種服務很有市場,如果自己在上飛機前有事務沒處理完,就可以在飛機上繼續辦公,不過他也提到還是會根據需求來選擇,並不會每次飛行都使用該服務。

  據相關媒體報道,國外的相關服務收費在每小時幾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

  周宏表示,“現在用手機上網,流量資費都在不斷地下降,但也沒有説可以免費使用。所以,我想我們也是會收費的,不管是向航空公司還是向用戶收費,因為我們也有成本。”他提到,國外的收費模式很多種,有按照航段收費的,也有按照流量收費、時長收費的。未來,聯通美航也會推出組合套餐,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趙子明告訴記者,按時長和流量計費是最為傳統的收費方式,但根據中國消費者的用戶習慣,增值服務贈送免費WiFi、網頁內容中推送廣告等模式可能也會出現。

  新京報記者 馬婧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