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臺灣寫真:臺灣“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的尋夢之路

2016年12月19日 13:18: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2月17日電 題:臺灣“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的尋夢之路

  中新社記者 路梅 劉賢

  高雄四維路上,一家常常需要排隊才能進入的麵包店,店裏的明星産品“酒釀桂圓麵包”和“玫瑰荔枝麵包”每位顧客只能買其中一樣,且只能買一個,其餘麵包也只限購六個。結賬的隊伍中,幾乎人人都捧著一個明星麵包。

  麵包店以主人吳寶春冠名,明星麵包則是他在2008年和2010年參加世界麵包大賽獲得團體亞軍和個人冠軍的作品。出身於臺灣屏東貧窮家庭,依靠自己刻苦鑽研和奮力打拼,成為國際級烘焙明星的這位麵包師,故事在臺灣幾乎家喻戶曉;而他研製出來富有東方風味的歐式麵包,也征服了人們挑剔的味蕾。

  曾經,怕讀書的吳寶春以為肯吃苦就可以不必讀書,卻由於識字不多,到臺北麵包店當學徒時,連豬排三明治的做法都記不下來,在入伍當兵後才從查字典重新學起;曾經,認為麵包只是用來果腹的食物並無特別,然而,在一次食品展上吃到令人驚艷的法國麵包後,吳寶春意識到麵包的魅力。

  家境的貧寒讓吳寶春心底渴望成功、出人頭地、改善家境。臺灣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與之相似的成長經歷,令吳寶春備受鼓舞,立志成為企業家。熟悉而又陌生的麵包,讓他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為了做出好吃的麵包,不愛讀書的吳寶春必須努力學習。學數學,以精確配料計量;學日語,以赴日本進修烘焙技術;甚至,還要學習體悟生活的精緻與美學,才能知道什麼叫“好吃”;在探索數年未能突破之時,更要學習“如何讓心態歸零”。

  憑著一股不怕吃苦的韌性,吳寶春脫胎換骨。30多歲時,他已不是那個“想要成功,卻不知成功是什麼”的中學生,而是日夜訓練準備比賽的選手。一位日本麵包師傅告訴吳寶春,由於比賽時會緊張,賽前必須準備150分。“那我要準備到200分。”為了奪取2010年世界麵包大賽個人賽冠軍,吳寶春已暗下決心。

  沒有人可以教出世界冠軍,吳寶春説,教練講的只是概念,需要自己去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訓練成評審。他找來前六屆比賽獲勝作品的照片反覆看了上千次,邊看邊揣摩麵包的色澤、膨脹的力道,終於理解評審人給出第一名到第四名的標準。

  “我是選手,第一次做出麵包來,先站在評審的角度評分;如果分打得很低,教練身份就跳出來,告訴‘吳寶春’如何找資料、如何訓練;接下來又做回選手,重新訓練,再做麵包給評審看。”吳寶春這樣描述自己的訓練“秘笈”:“我把自己訓練成評審人、教練和參賽選手,一個人變成三個人”,“曾經練到忘了自己是誰,在訓練和研發的過程中看到價值,甚至已不在乎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在臺北的咖啡廳裏,這位46歲的麵包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不緊不慢地講著自己的故事,回望那個17歲學徒一路走來的30年麵包師生涯,雖説辛苦,但很值得。

  “我一輩子所有的方法歸結起來就是:缺什麼,學什麼。站在很多元的角色去訓練自己。這樣很好玩,看問題比較沒有死角。”吳寶春比賽後仍在學習,甚至包括麵包基礎課程。

  12月上旬,吳寶春應邀到重慶,這是他首次到大陸進行技術交流,也借機逛了當地的傳統市場,好奇地嘗試重慶小面和麻辣火鍋,讚不絕口。吳寶春過去幾年到大陸訪友,每到一地都滿懷好奇,深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食物。他發現大陸許多家庭主婦、年輕人都愛烘焙,“烘焙在大陸會非常火紅,未來我一定會到大陸開店。”

  吳寶春説,待自己在臺灣的公司體系、人才培育更完善,就會去大陸城市調研當地食材,研發有當地特色的産品,做開店準備。2017年他會更多地到大陸交流,還會將《吳寶春的麵包秘笈》一書在大陸發行簡體字版。

  “我有很多夢想。”吳寶春笑稱,20歲時的天真想法至今仍在燃燒。這些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開在高雄和臺北的“吳寶春麥方店”門庭若市。2011年,以母親名字命名的“陳無嫌教育基金會”成立。

  16日上午,吳寶春回到屏東縣老家,給“陳無嫌教育基金會”獲獎的學生頒發獎學金,這已是第六年。讓媽媽的名字因這個基金會永遠留在世界上,也是他的夢想。他想以此告訴家境貧寒的孩子:“知識改變未來、改變命運。”(完)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