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共用單車投放“急剎車” 深圳上海等城市暫停投放

2017年08月26日 10:26:09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深圳、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暫停投放

  共用單車投放“急剎車”

  繼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城市禁止新增共用單車新車投放之後,深圳市日前也宣佈暫停在城市公共空間新增車輛投放。狂飆競速的共用單車行業,終於在城市空間的瓶頸制約下被迫“急剎車”,將各種絢麗色彩瓜分殆盡的網際網路單車企業,也從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經營轉入更具挑戰性的精細化運營階段。

  單車巨頭主動放緩投新車

  深圳市相關部門日前召集各單車企業,要求暫停投放新車。此外,監管部門提出,各企業需要按照所投放區域投入車輛總數不低於5‰的比例,配備車輛維護、維修和調度人員,對於達不到要求的企業需縮減車輛投放規模。企業對於用戶的違規停放車輛,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處置。一旦處置不及時,將會直接面臨被監管部門收車的處理。

  在多個城市對共用單車新車投放按下“暫停鍵”的同時,共用單車企業也意識到了“跑馬圈地”、大規模擴張時期的終結。

  日前,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表態稱,摩拜後臺大數據系統“魔方”顯示,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共用單車數量已經達到供需平衡。也就是説,摩拜已放緩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投放新車,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車輛精細化運營中。

  ofo小黃車則回應,ofo線上下實行網格化管理,每個指定區域都會配一個運維師傅,負責修車和車輛調度,這些師傅會統一著裝和戴工牌,清理亂停放車輛和損壞車輛。

  隨時有車可騎,是市民對共用單車的理想化需求,但城市空間卻容納不了海量投放的單車。

  近日,北京市規劃院宣佈完成“北京需要多少共用單車”的階段性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市民對於共用單車的需求總量約172萬至201萬輛,但若保證通行寬度,道路上能停放的自行車僅為約120萬輛。這也就意味著,城市規劃中還缺大約60萬個自行車的停車位。這正是各大城市遭遇共用單車“圍城”壓力的根源。

  “共用單車‘從無到有’是個飛躍,之後會‘從有到精’,新的飛躍之路即將開啟。”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認為,多地暫停共用單車新車投放,並不意味著共用單車遭遇了政策打壓,而是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接下來,共用單車主要任務是瞄準車輛使用情況,用技術手段解決亂停亂放問題,讓共用單車別為城市交通添堵。

  弱勢品牌撤離一二線城市

  面對規範停車維護城市運作秩序的壓力,共用單車企業主要的手段仍是加大人力投入。但投入多少運維師傅才夠用?以深圳市提出的5‰比例計算,假設一家單車企業在市內有30萬輛車,其配備的維修、調度人員數量要達到1500人。

  實際上,即便還未有強制性運維投入要求,一些共用單車小廠商已經知難而退“繞道走”。

  不久前,小鳴單車宣佈對經營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從一二線城市轉移到三四五線城市尋找空間。6月份宣佈停止運營的3Vbike,則在日前宣佈“重出江湖”,進軍五六線城市。在昔日浩浩蕩蕩的共用單車軍團中,大批第二、第三梯隊的企業開始撤離摩拜、ofo雙巨頭鏖戰的一二線城市。

  讓遍佈大街小巷的單車都停放有序,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多位市民建議,共用單車管理宜疏不宜堵,考慮到通勤出行的龐大需求,管理部門可以酌情考慮在有條件的街區增加自行車的停車位,鼓勵綠色出行;而在不具備條件的擁擠街區,嚴格限定車輛投放數量並及時調度。

  “對於共用單車亂象,政府需要通過行政供給,保障自行車騎行者的路權,並適當增加自行車停車空間。”交通運輸部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分析。

  物聯網升級成共用單車救星?

  最近幾個月,北京東城、通州等區域率先試點電子圍欄規範停車。但不少市民發現,電子圍欄附近車輛寥寥、禁停區域單車堆積的現象仍然不時發生。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為,如果政府劃定的推薦停車點太少,共用單車又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有樁”車,用戶必然會覺得太不方便。因此,適度提高推薦停車點密度才能提高市民規範停車的配合度。

  除了企業需承擔的責任逐漸“加碼”,社會各界也開始行動起來,共同破解規範停車遇到的難題。

  日前,清河街道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開展了一個“共用單車停放與公共空間改善提案有獎徵集”活動。人們可以提議在地圖上某處增設或者改善自行車道、共用單車停放點,舉報佔道停車,並且上傳反映相關問題的圖片為證。未來,這樣的提案積少成多,就會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此外,在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難以實現互聯共通的時候,在城市角落裏布設能夠監測到自行車、行人車流的智慧感測器,也將為政府監管共用單車提供數據支撐和依據。記者近日獲悉,這樣的智慧感測器已開始在海淀、西城的部分區域試點鋪設。

  業界分析,共用單車的規範停放,人力“搬運”調度還只是初級階段,最終解決之道還是借助物聯網技術的升級,讓電子圍欄的設置不斷優化並降低成本。本報記者 孫奇茹

  弱勢品牌撤離一二線城市

  面對規範停車維護城市運作秩序的壓力,共用單車企業主要的手段仍是加大人力投入。但投入多少運維師傅才夠用?以深圳市提出的5‰比例計算,假設一家單車企業在市內有30萬輛車,其配備的維修、調度人員數量要達到1500人。

  實際上,即便還未有強制性運維投入要求,一些共用單車小廠商已經知難而退“繞道走”。

  不久前,小鳴單車宣佈對經營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從一二線城市轉移到三四五線城市尋找空間。6月份宣佈停止運營的3Vbike,則在日前宣佈“重出江湖”,進軍五六線城市。在昔日浩浩蕩蕩的共用單車軍團中,大批第二、第三梯隊的企業開始撤離摩拜、ofo雙巨頭鏖戰的一二線城市。

  讓遍佈大街小巷的單車都停放有序,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多位市民建議,共用單車管理宜疏不宜堵,考慮到通勤出行的龐大需求,管理部門可以酌情考慮在有條件的街區增加自行車的停車位,鼓勵綠色出行;而在不具備條件的擁擠街區,嚴格限定車輛投放數量並及時調度。

  “對於共用單車亂象,政府需要通過行政供給,保障自行車騎行者的路權,並適當增加自行車停車空間。”交通運輸部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分析。

  物聯網升級成共用單車救星?

  最近幾個月,北京東城、通州等區域率先試點電子圍欄規範停車。但不少市民發現,電子圍欄附近車輛寥寥、禁停區域單車堆積的現象仍然不時發生。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為,如果政府劃定的推薦停車點太少,共用單車又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有樁”車,用戶必然會覺得太不方便。因此,適度提高推薦停車點密度才能提高市民規範停車的配合度。

  除了企業需承擔的責任逐漸“加碼”,社會各界也開始行動起來,共同破解規範停車遇到的難題。

  日前,清河街道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開展了一個“共用單車停放與公共空間改善提案有獎徵集”活動。人們可以提議在地圖上某處增設或者改善自行車道、共用單車停放點,舉報佔道停車,並且上傳反映相關問題的圖片為證。未來,這樣的提案積少成多,就會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此外,在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難以實現互聯共通的時候,在城市角落裏布設能夠監測到自行車、行人車流的智慧感測器,也將為政府監管共用單車提供數據支撐和依據。記者近日獲悉,這樣的智慧感測器已開始在海淀、西城的部分區域試點鋪設。

  業界分析,共用單車的規範停放,人力“搬運”調度還只是初級階段,最終解決之道還是借助物聯網技術的升級,讓電子圍欄的設置不斷優化並降低成本。本報記者 孫奇茹

  物聯網升級成共用單車救星?

  最近幾個月,北京東城、通州等區域率先試點電子圍欄規範停車。但不少市民發現,電子圍欄附近車輛寥寥、禁停區域單車堆積的現象仍然不時發生。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為,如果政府劃定的推薦停車點太少,共用單車又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有樁”車,用戶必然會覺得太不方便。因此,適度提高推薦停車點密度才能提高市民規範停車的配合度。

  除了企業需承擔的責任逐漸“加碼”,社會各界也開始行動起來,共同破解規範停車遇到的難題。

  日前,清河街道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開展了一個“共用單車停放與公共空間改善提案有獎徵集”活動。人們可以提議在地圖上某處增設或者改善自行車道、共用單車停放點,舉報佔道停車,並且上傳反映相關問題的圖片為證。未來,這樣的提案積少成多,就會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此外,在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難以實現互聯共通的時候,在城市角落裏布設能夠監測到自行車、行人車流的智慧感測器,也將為政府監管共用單車提供數據支撐和依據。記者近日獲悉,這樣的智慧感測器已開始在海淀、西城的部分區域試點鋪設。

  業界分析,共用單車的規範停放,人力“搬運”調度還只是初級階段,最終解決之道還是借助物聯網技術的升級,讓電子圍欄的設置不斷優化並降低成本。本報記者 孫奇茹

[責任編輯:張曉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