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上市銀行資訊披露差錯鬧笑話:8000萬買樓變股東資産

2017年06月27日 08:36:17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近一年時間,上市銀行已發佈7條更正公告,此外還有個別差錯至今未更正。如果把統計範圍拓展至金融業,則近一年的更正公告達到了27條

  即便是以最嚴謹著稱的銀行業,也可能遭遇資訊披露出錯,甚至鬧笑話的尷尬時刻。

  據《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公告數據檢索統計,近一年時間,上市銀行已經發佈了7條更正公告,涉及的內容包括IPO相關公告、業績報告等等。此外,還有個別差錯至今仍未獲得更正。如果把統計範圍拓展至金融業,則近一年的更正公告達到了27條,其中最近的一則消息是某券商更正自己所發行的公司債的票面利率。

  “上市公司的資訊披露影響投資人的投資決策,可謂至關重要,尤其涉及到資産歸屬、財務數字等重要內容時,更需要嚴謹。上市銀行和其他金融業公司體量較大,公告的事項動輒涉及千萬元量級的資金,因此資訊披露更需謹慎”,資深法律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畢竟,如果真的有投資者能證明自己根據錯誤資訊進行了錯誤的決策並實際産生了虧損,上市公司可能會面臨被索賠。”

  8000萬元房産究竟歸誰?

  最先吸引記者關注到部分上市銀行乃至金融類上市公司信披不夠嚴謹的是一份關於銀行買樓的公告。記者注意到,該行在描述“購置房産的目的及對本行的影響”時,做出如下表述:“本次購置房産是本行戰略發展的需要。購置後,本行股東資産將進一步充實,本行辦公效率和整體形象將得到提升,有利於本行長期持續穩定發展。”

  由於記者查閱公告的初衷就是了解銀行賣樓的目的,因此對上述簡短文字十分關注。但“本行股東資産將進一步充實”的説法令人十分困惑——上市銀行為買樓花了近8000萬元,怎麼都去充實股東的資産了?

  本報記者為此特意調取了四大國有銀行的2016年年報,四大行固定資産規模雄厚,或許能夠清楚描述買樓與股東的關係,但是四家銀行的年報中均未能檢索出“股東資産”一詞。

  幸而,披露上述買樓資訊的上市銀行還曾進行類似的披露,結合該公告和電腦鍵盤的字母排列分析,所謂的近8000萬元“本行股東資産”很可能是“本行固定資産”,反正至少也應該是“本行資産”。此外,迄今為止這份公告仍未“打補丁”。

  補丁公告五花八門

  《證券日報》記者隨即根據同花順公告數據檢索統計發現,僅一年時間內,就有4家上市銀行發佈過更正公告。

  例如,有一家去年上市的銀行的主承銷商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在對配售數據處理過程中誤將部分B類投資者歸入了C類,導致B類和C類投資者有效認購數量出現差錯,造成網下初步配售結果與實際不符”;另一家銀行將募集資金的數量單位“萬元”寫成了“元”,造成募集資金不到40萬元的誤解。

  如果將統計範圍擴展至全部金融業上市公司,更正公告數量則達到了27條,涉及18家公司。除了此前提到的更正公司債的票面利率之外,有一家公司對於關聯交易的表述有誤:將“相關議案尚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表述成“相關議案無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可謂一字之差,意思則完全相反。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今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共計發佈了3條更正公告;另一家上市券商財報中“期末按成本計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産”出現錯誤,對於涉及公司的持股比例出現錯誤披露,更正前後股權比例最高相差百倍;還有的金融業公司將凈資産數據錄入錯誤,而且真假數字之間並無較高的相似度。

  此外,在此前的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收官一週之際,本報其他記者通過Choice數據庫查閱“2016年年度報告更正”關鍵詞,獲取了1000多條資訊,其中大多數來自於新三板公司的年報更正,而A股上市公司中,有69家公司對其2016年年報進行了更正。從更正的內容來看,有的上市公司對其年報中的財務數據進行更正,有的公司在對公司持股股東的持股數進行更正,有的上市公司將計量單位寫錯。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